17173 > 新闻中心 > 资讯 > KING OF RPG:SQUARE

KING OF RPG:SQUARE

2004-04-02 16:12:36 神评论
来源: 游戏蝴蝶
  
  KING OF RPG:SQUARE
  --谨以此文,纪念消逝的SQUARE
  文:飞宇冰矢
  序章:屹立的SQUARE
  
  目前世界上最为玩家所津津乐道,也被玩得最多的RPG当数BLIZZARD的DIABLO。虽然这个游戏已经是现在不少RPG制作时的模板,但是如果我们以一个标准RPG来衡量这个游戏,那么实在很难在传统定义上将其归纳到经典RPG之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平时更愿意用A・RPG来称呼来定义它。而这也正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BLIZZARD始终都为大家推崇为即时游戏的霸主而非其它类游戏的领军人的原因所在。
  RPG从诞生的时候开始就将中心定格在了日本这片狭小的领土上。当你玩过无数被玩家在任何时候谈起都喜形于色的众多经典RPG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80%以上都是出之日本人之手。无可否认日本人对RPG有着独特的理解,以至于在很多时候从他们手下的诞生的游戏看上去总是要高人一等,而且再也找不出什么地方的游戏能像日本人诠释RPG的时候那样,能将那么多看上去老套到极点的元素再度发挥出青春的活力。
  而SQUARE在这方面的确有他过人的地方,一部FINAL FANTASY能够从FC时代一直走到今天的网络游戏大潮中还盛行不衰,并且这也让它自己成为今天PS2与XBOX竟相竞争的目标,这也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个中文译作"史克威尔"而英文意思却为"平方"的公司在操作一个游戏从经典内涵到商业利用两不误的方式。多年来FF每一部新作的出现都成了白金销量的代名词,能够将其触动的往往不是玩家的选择,而是SQUARE自己对游戏的观念和玩法。
  在过去的18年中,从一个地位卑微的游戏开发者成长为今天游戏业界的大腕,SQUARE已经成为日本游戏产业最为重要的一个符号。而这18年中的风风雨雨,详细地印证了一代业界巨头的发展历程。走到今天,处于困境中的SQUARE突然宣布与日本另一游戏巨头ENIX合并,我们无法在现在就去预知这项合并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纯正的SQUARE从2003年4月1日开始就已经不再存在了。与ENIX的合并,并且处于次地位,在这里我们无法评价SQUARE此举是否正确,只是为了纪念这个在RPG领域带给我们无数欢乐的巨人,小生制作了这个专题,来缅怀这个带给我们无数欢乐与惊喜的游戏巨擎!
  第一章:时代的依附者
  SQUARE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所以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时间,是因为早在1985年SQUARE就推出了它的第一个游戏,但是所有的资料却显示官方承认的成立时间为1986年),属于最早诞生并作为电视游戏的独立开发商之一。在电视游戏发展的早期,众多的游戏软件产品并不是交给游戏开发商独立去完成,甚至是很少交给别人去制作。当时正是电视游戏方兴未艾的大发展时期,而主导市场的正是电视游戏历史上著名的NINTENDO(任天堂)和SEGA(世嘉)。为了保证各自所占据市场的巨大利益,双方的主要软件开发都是由各自的内部根据自己的平台专门设计,而不能在任何平台上进行兼容。
  市场的发展,壮大使得NINTENDO和SEGA仅仅依靠各自的开发实力显然已经无法再满足需求,家用游戏和街机游戏逐渐开始分化出两个不同的但是又同样孕育着巨大商机的市场。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街机领域SEGA显然占据了上风,这也使得NINTENDO更加专注于家用电视游戏的开发。玩家群的增加迫切地要求出现更多的游戏以满足他们对这项新兴娱乐的要求。在同期诞生的包括NAMCO、KONAMI以及ENIX在内的众多游戏公司已经开始在这两大游戏主机阵营中开始作出各自的选择。而SQUARE加入了当时在家用电视游戏上如日中天的NINTENDO。
  在那时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可以看出SQUARE的选择的正确性。的确,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家用电视游戏更多地倾向了NINTENDO。但事实上NINTENDO和SQUARE的实际利益在新的竞争到来之前并没有SEGA和它麾下众多的游戏公司来得大。由于在街机和家用电视游戏的双管齐下,在这十余年间更多的经典诞生在了SEGA的历代机种上,包括NAMCO的《铁拳》、COMPOM的《街头霸王》、SNK的《拳皇》以及SEGA本社的《大决战》。
  但是对SQUARE来说,究竟谁在最先的世代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这并不重要,因为事实上也正如SQUARE在作出抉择前所预料的那样,在世代机的竞争中NINTENDO和SEGA谁也没有能够吃掉谁。但是NINTENDO在这一时期在家用电视游戏领域的成绩却给了自己发展的决好机会。从1987年到1996年,家用游戏市场几乎由NINTENDO整整主导了十年,而这也正是SQUARE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期。
  如果认真地来来回顾一下这十年中SQUARE所取得的成绩,就会发现其主打作品FINAL FANTASY几乎是完全在NINTENDO的主机上完成其王者之风的。从NES到Super NES,SQUARE以RPG为轴心完全塑造自己在电视游戏软件开发中的RPG之王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来的游戏主机大战中任何一方都是将其视为极为重要的软件支持伙伴之一的原因。
  次世代主机大战的展开改变了家用游戏主机市场的格局。SONY的异军突起几乎打乱了原来众多游戏公司针对市场而作下的部署。PS主机在其出现后就开始以强大的性能征服着玩家也征服了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发商。随着SONY阵营实力的不断加强,以及NINTENDO和SEGA在这场竞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颓势,SQUARE也开始面临又一个转折时期:NINTENDO、SEGA和SONY的三国时代,究竟该投奔哪一国?
  1996年是让任何人关注SQUARE的一年,由于PS和N64已经开战,而SEGA的DC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被列入SQUARE的考虑范围,所以实际需要SQUARE作出选择的仅仅是一次二选一罢了。但是问题的关键却落在了SQUARE自己的身上。希望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的SQUARE提出了为PS和N64同时开发游戏,但是这却招致了NINTENDO和SONY的剧烈反对。放弃已经共事十年的NINTENDO而投奔具有更大的潜力的SONY,是不是正确?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矛盾的问题。之所以会让SQUARE瞻前顾后的原因集中到了定于1997年发行的Final Fantasy Ⅶ上,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是到目前为止公认的最为经典的一代Final Fantasy。游戏发行伊始,SQUARE最终选择了PS作为其平台,原因为何,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站出来说明。但是这无疑为后来PS全面占领家用电视游戏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确定了SQUARE在PS阵营中的主力位置。
  游戏主机的第一次"三国时代"以SEGA的淡出,SONY以PS2夺取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试图凭借XBOX攻占这个市场的MICROSOFT,而随着NINTENDO的NGC的发布,家用游戏主机"后三国时代"形成。
  然而不管市场在如何变化,得益的始终是SQUARE这样的软件开发商,不同的只是在于他们所选择的阵营究竟能够笼络到多少玩家的问题。次次世代游戏主机大战对功成名就的SQUARE来说几乎不存在多少再值得全考虑去选择的问题。1998年,SQUARE和EA的大规模合作开始。有趣的是,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SQUARE真正成了让NINTENDO即爱又恨的角色。事实上NINTENDO一直没有放弃说服SQUARE重新回到NGC阵营的愿望,但是近几年来SQUARE的做法确实让NINTENDO为之大为恼火。不过当时的SQUARE似乎已经完全不再在意这个老东家究竟会如何来看待自己。2000年,SQUARE一面调整市场战略,一面整备着新一轮的软件攻势。随着SONY全面入股SQUARE,SQUARE的发展再度和SONY这个时尚的绝对代表联系起来,而同时,SQUARE获得了PS2和XBOX的游戏开发权。
  2000年,SQUARE正式宣布其即将推出的"PALYONLINE"计划,其中FF系列再次成为SQAURE的一大王牌。从电视游戏到电脑游戏再到网络游戏,SQUARE再次和时代的脉搏结合在了一起!但是让SQUARE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就在他们确定了自己在TV GAME业的巨擎地位,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发展时,电影版的FF却给了SQUARE致命的一击。没有人会想到一部电影的后遗症竟然能将十多年艰苦建立基业的SQUARE吃不消。连续两年的财政赤字让SQUARE在2001年之后日子很是难过。默默地过了一年多时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2002年的11月26日,《日本经济新闻》突然报道出惊人消息, SQUARE即将与ENIX于2003年4月1日合并。由于这两家公司在游戏开发业界中各有其龙头地位,同时也是游戏大厂首次的合并,因此备受众人注目。
  这场以外的合并让很多业界的大牌们掉了眼睛。但是让人们投以更多的关注目光的还是曾经不可一世的SQUARE。在游戏业界一直以来都只存在大厂商并购小厂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如此规模的强强联合案例,无疑是对业界整体的一次巨大冲击。正如我们所知道的,ENIX和SQUARE都是日本乃至世界数一数二的游戏公司,前者的DQ(《勇者斗恶龙》)系列与后者的FF(《最终幻想》)系列是世界上最叫座的两部经典游戏作品之一。在走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后,SQAURE和ENIX已经成为日本游戏软件业的前沿企业之一。
  惊奇之后大家似乎多了对这一项合并的理解。分析近些年来两大公司的经营业绩,渐渐地我们有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对自身发展的危机意识。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在2001年暑期发行的全CG电影《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这部让SQUARE投入重金的电影在发行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惨淡收场,票房收入加上其它收入所收回的资金不及制作成本的1/3,而且祸不单行,近一年时间来SQUARE经营不善,其倍受推崇的网络游戏人气大作FFⅪ(《最终幻想Ⅺ,即ONLINE版的FF)在发行之后并没有搭乘上PS2独步电视游戏市场的快车,这款游戏带给它的制造者的是每年上百亿日圆的巨额亏损。流年不利让SQAURE意识到在这个时间还独自去冲击新的游戏市场并不是明智之举。ENIX的总体情况也不妙,由于该公司一直奉行自己擅长的软件代理制度,因此本社的技术力在日本的著名游戏厂商**陪末席,原负责DQ系列开发工作,由山名学领衔的工作组HEARTBEAT解散后,ENIX的软件制作环节突然发生了脱节,一时之间难解燃眉之急。从山名学出走到TRI-ACE开发PS2版《星海传说3》进度一再延期等状况使得ENIX已经意识到过去的代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日本TV游戏产业。另外拥有着DQ这个足以左右日本电视游戏产业格局的王牌RPG,本身对ENIX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目前日本市场处于SONY和任天堂两雄鼎立的态势,未来的DQ8无论投放到哪个阵营都将起到决定作用,势必会与硬件两大手中某家彻底交恶,ENIX自问还没有这个叫板的资格和必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SQUARE与ENIX的联姻是一拍即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技术派与雄厚资金划为一体之后可以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对比之前两个公司,我们可以发现,SQUARE和ENIX两大公司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资源优势互补性。SQUARE的技术力在日本业界绝对当属翘楚,其3D CG的制作水准不管是在游戏领域还是在电影制作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口碑。就开发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而言,SQUARE在业界也绝对首屈一指,拥有着北濑佳范、松野泰己、野岛一成等大批王牌制作人;至于ENIX,该社的现金存量在日本业界仅次于任天堂和KONAMI,低成本高收益的DQ系列一直为该这家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而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发行《魔力宝贝》这款极具人气的网络游戏作品之后,其收益更是保持着很高的增长度。除了游戏产业以外,ENIX所涉足的书籍、文具、糖果等业务也始终保持着不错的获益。以SQUARE的技术力配合ENIX的财力完全称得上优势互补,再加上**社各自拥有的大量优秀软件资产,可以做到合理调配并避免互相竞争造成的无谓消耗。不能忽略的一点是,ENIX与SONY、任天堂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作品跨越平台撮合日本的两大竞争对手,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新合并被暂时定名为SQUARE-ENIX。在新会社的股权分配方面,原SQUARE股票每股将折合成原ENIX股票的0.81股,不过因为SONY一直对SQUARE有着大量的参股,所以SONY将会占有新公司8%的股份。然而这个股份的分配比率并没有能让SQUARE感到满意,2003年1月,股权比率的关系引发了这次合并的危机,SQUARE大股东宫本雅史在股东大会上对这个比率投下了反对票,所幸的是之后ENIX将这个比率调整到了1:0.85,才让一切又重新回到原定的轨道上。
  按照合并计划,新会社会长将由原ENIX会长福岛康博担任,社长由原SQUARE社长和田洋一担任,原ENIX社长本多圭司则任副社长,新会社总部将设立于东京涉谷区的ENIX大厦。另根据《朝日新闻》的报道获悉未来会社的主体结构将由原ENIX构成,SQUARE实质是即将解散,其原经营架构会整合并入新会社。预计新会社2004年3月时连接决算销售额将达到610亿日圆、营业利润180亿日圆、纯利润120亿日圆,其规模在全球游戏产业中可列第7位。根据2002年11月26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收盘时的价格,两社股票合计总市值已经超过了KONAMI,这意味着SQUARE-ENIX将会成为日本软件开发业的新领头羊。
  2003年4月1日,一切都按照计划的那样,SQUARE和ENIX正式合并了,没有过分地隆重,只有一丝让人心酸的回忆。FF的美好世界是否依然存在,我们不知道,但是SQUARE走过的道路和它的辉煌,却将永远留在喜爱SQUARE游戏的玩家心中!
  
  第二章 从NINTENDO到SONY
  如果我们将目光锁定在SQUARE到目前的发展历程,那么会发现其实今天的XBOX并没有给这个游戏巨人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深深影响SQUARE的发展的是到目前SQUARE参与的两个王朝:NINTENDO和SONY。这里就让我们以SQUARE这15年来发布过的主流作品来全面回顾这个缔造传说的游戏公司的发展历程。
  
  (*以下作品的发行时间均为其在美国上市的时间)
  
  扬帆期:1987∽1996,NINTENDO时代
  
  游 戏 名:3-D WorldRunner
  发行时间:1987年
  出 品:Acclaim
  系统平台:NES
  
  这是SQUARE的绝对早期作品。这个时候的SQUARE甚至还不具备完全独立为NINTENDO开发出游戏作品的实力,所以不少游戏还是SQUARE和别的游戏公司合作开发而成。这款名为3-D WorldRunner的游戏是由在当时刚成立不久的SQUARE和美国的Acclaim合作开发的。这款游戏在当时和SEGA的《太空私掠者》(Space Harrier)在不少相似的地方。游戏就是简单地跳跃,搜集各种道具,提升等级等等。看上去这只是和我们熟悉的电视游戏无甚区别的模式化产品,但是游戏在难度以及表现模式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这在当时取得了异常让人惊讶的效果。虽然这只能算是别人的作品,但是初出茅庐的SQUARE却在游戏上花了相当大的心思,连同其它的众多的游戏合作开发,这为SQUARE在制作游戏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游 戏 名:Rad Racer
  发行时间: 1987年
  出 品: Nintendo
  系统平台: NES
  
  SQUARE真正的游戏开发史应该就是从这个游戏开始。这个发布在1987年晚些时候的作品是SQUARE第一次全面开始与NINTENDO合作的标志。不过这个游戏和3-D WorldRunner一样,从SEGA的游戏中吸取了不少的灵感,而这一次的源泉则是SEGA的另外一款游戏Out Run。不过确切地说Rad Racer也只是从Out Run中吸取了灵感而已。在游戏中可以看见除了基本点以外大量有别于Out Run的特点。图形表示法开始在游戏大量地被运用,而对于体育游戏来说这无疑起到了对玩家游戏时候的良好辅助作用。这个游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得多样化,也成为SQUARE经典的游戏模式之一。在SQUARE于1990年发布的Rad Racer II和2001年发布的Driving Emotion Type-S中仍然保留了大量当时就存在的元素。
  
  游 戏 名:King’s Knight
  发布时间: *****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NES
  
  今天的SQUARE以开发经典的RPG著称,但是你会惊奇地发现知道*****《国王的骑士》(King’s Knight)发布的时候,SQUARE仍然是一个典型的NES家用电视游戏开发者,模式化的开发在其作品中占了很大的成分。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这个时候的SQUARE都不能算是一家一流的游戏开发公司。但是King’s Knight却是另一个起点。这款曾经在NES上名躁一时的游戏为SQUARE打下了一片在当时对SQUARE极为重要的天地。虽然这还是一个用多少条命来过关的游戏,不过游戏已经开始变成寻求游戏的快感,在没有了积分方式的游戏中玩家的注意力能更多地集中到如何更好地去消灭敌人而不是在乎多少分以取得更高的排位。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创新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一直的肯定,在美国,这是SQUARE有史以来销量最差的游戏。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发行时间:1990年7月
  出 品:Nintendo
  系统平台:NES
  
  1987年,在日本第一版的Final Fantasy 发布了,这个和SEGA的Phantasy Star几乎同时在1987年年末发行的游戏在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引起向现在人们对游戏那么多的关注。但即使玩家和媒体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游戏的身上,SQUARE和NINTENDO也很清楚这个游戏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反响和价值。或许1987年后Phantasy Star的风光让SEGA取得了短暂的优势,但是又经过三年锤炼的Final Fantasy绝对是一个时代的开始。1990年的7月是一个永远都值得记住的日子。Final Fantasy在全球范围的发布为SQUARE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而同样在三年后发布的Phantasy Star Ⅱ已经逊色了不少。SQUARE的RPG之路也在这一刻开始。
  精美的音乐、细腻的画面(在当时而言)、简洁直观的战斗系统……这些特色开始向玩家诠释什么才是优秀的电视游戏。现在RPG中经验与等级的关系开始在这里实施,英雄拯救公主的故事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更多的游戏元素,更有趣的游戏设计让人们对这个游戏的惊讶程度超过了已经名动四野的Phantasy Star。然而遗憾的是之后游戏的两个续篇并不见佳,虽然在美国,Final Fantasy Ⅱ就已经完全就他们征服,但是真正打动日本人的却是Final Fantasy Ⅳ。
  
  游 戏 名:The Final Fantasy Legend
  发行时间: 1990年9月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Game Boy
  
  这一款游戏其实并不能算到FF的系列中。在日本其上市的名字被定为Makaitoushi SaGa。如果从后来这个游戏的发展来看,将其算为SaGa系列的开山之作更为恰当。这个游戏的PS版本知道1998年才出现。游戏的故事设计是很简单的:有一座能够通向天国的世界中心之塔,很多的人希望能够以此途径前往天国,然而后失败了。你要做的就是到达这座塔并且去到塔的顶端。在游戏中开始有了集体组队作战的功能,有各种各样的怪物出现在游戏之中。虽然游戏并不是很出名,不过作为Game Boy上的便携游戏,游戏还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游 戏 名:Rad Racer II
  发行时间: 1990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NES
  
  SQUARE开发的第一部游戏续作。不过怎么看Rad Racer II更大程度上都是SQUARE游戏开发史上的稀有品种。在这更新的一代中游戏竟然只提供了两种款式的汽车让玩家来选择,而其它方面相对于过去的第一代游戏选择性显得更加稀少,连操作上也变得更加地简单。这些对游戏来说固有的缺陷即使是在后来的游戏改进版中也没有得到太多的变化。不同的只是改进版中有了更加亮丽的车的形象,更加丰富的背景和更加优美的音乐。但是这些并没有涉及到游戏实质的改进是不能轻松地让游戏起死回生。这是SQUARE史上少有的不成功之作,而这也是其直到1996年前在美国发行的最后一款非RPG游戏。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Adventure
  发行时间: 1991年11月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Game Boy
  
  和Final Fantasy Legend一样,Final Fantasy Adventure并不能算成真正的FF系列之作。这个游戏在日本发行时的标题为Seiken Densetsu,而在美国,这个游戏SQUARE是作为Secret of Mana系列的一个分支来发行。这个游戏同样是典型的日本幻想式冒险风格,它讲述的是一个围绕拥有神奇力量的超自然之树而展开的斗争。玩家需要操作一个逃亡的斗士和邪恶君主Julius作斗争,以制止其将超自然之树的力量用于其邪恶的计划。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II
  发行时间: 1991年11月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Super NES
  
  超级任天堂(Super NES)的出现给SQUARE的RPG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Final Fantasy II成为SQUARE铸炼完美RPG的一代作品。SQUARE对这一代游戏的剧情下了很大的工夫以完善在第一代游戏中出现的各种疏漏。邪恶的男爵从无辜的市民那里偷走了置关重要的水晶,Cecil身为国王的黑暗骑士开始对这些事展开调查,深入男爵的组织背后去寻找为什么他要聚集大量的水晶,为什么地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攻击人类的怪物。剧情的完善让人物的情感更好地在游戏中得到体现,迷宫也从这一代游戏开始被大量地运用。当时的前卫技术运用让这个游戏更加接近今天的电视游戏,例如像素的概念,大量的对话以及过场动画。游戏中的人物表现出各种情绪:欢乐、悲伤、勇敢、坚强等等。而从这一代游戏开始,Final Fantasy就开始使用了半即时制的战斗方式,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众多RPG中仍然存在。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Legend II
  发行时间: 1992年9月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Game Boy
  
  或许看到这个游戏的介绍你就要开始惊讶为什么GB上的游戏向来设计简单却能得到众多的玩家的喜爱。Final Fantasy Legend II所给出的是一个有趣而可笑的故事: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你的父亲离你而去,留给你的是一面具有魔力的镜子。游戏开始的时候就是你的年龄已经足够的大,需要去将你的父亲再找回来,而方法就是找到全部的和你父亲留给你的相同的镜子。这个游戏在日本发行时被定名为SaGa的第二部作品:Hihoudensetsu。而这一代游戏和上一代相比只是在图象上作了一些改进,在战斗系统上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而可以组队战斗的人员也只有三人。不知道为什么SQUARE总喜欢在续作开发时将一些本来应该增加的元素进行删减呢?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Mystic Quest
  发行时间: 1992年10月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Super NES
  
  Final Fantasy: Mystic Quest是一款专门为美国市场设计的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对当时已经发行的FF系列的一个简化版本。在美国,它的发行时间仅仅在Final Fantasy Ⅱ后几个月。它所讲述的是这样的,你的村庄在一次神秘的地震中消失了,你有机会帮助一个神秘的人,而他告诉你这次地震的原因是在于震源之塔被怪物占据。他还告诉了你一个奇怪的预言:四股邪恶的势力将窃取世界的力量之源,并且分割世界。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骑士出现来解救世界。说到这里,已经很明显,游戏中你将扮演这一名骑士来拯救世界。看起来很无聊,不过这好象就是早期SQUARE设计游戏的典范模式吧!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Legend III
  发行时间: 1993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Game Boy
  
  世界之水失去了控制,带来的洪水冲刷着世间的一切,也带来了无数邪恶的怪物。泛滥的洪水淹没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落在了三个孩子身上,他们将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寻找拯救人类的方法。这就是Final Fantasy Legend Ⅲ的故事设计。游戏在日本发行时的名字是SaGa 3:Jikuuno Hasha。和过去的Final Fantasy Legend不一样的是,游戏中你不需要再事先选择你队伍中的成员,游戏会根据实际的情况自行决定。而游戏的战斗还是一样的缓慢和单调,只是游戏开始引入了自动攻击,这对RPG的战斗设计来说,无疑是一个创举。
  
  游 戏 名:Secret of Mana
  发行时间: 1993年9月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Super NES
  
  不用怀疑,这绝对是SQUARE在Super NES上的经典之作。但这并不是因为游戏系列的缘故。在这个游戏中,SQUARE几乎集中了自己的全部优势力量,除了打造了极为流畅完善的故事线索外,游戏还将FF系列中大量经典的RPG元素,已经Legend of Zelda中即时式战斗系统引入到了游戏中来。这个杂合体塑造了在当时堪称完美的RPG。另一个源于这个游戏的创举就是允许游戏的人物同时进行攻击。故事由人类利用超自然力量开始制造一种强力武器开始,但是这却激怒了神,神不仅摧毁了藏有这种武器的城堡,并放出了大量的怪物作为惩戒。一场战争也在人类世界中爆发。英雄出现了,他使用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剑结束了这场冲突,和平又再次回到了人类的世界。
  
  游 戏 名:Breath of Fire
  发行时间: 1994年8月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Super NES
  
  Breath of Fire的开发者实际上是COMPOM,但是却是由SQUARE翻译制作并发行到美国的。然而这却说不清楚在这个游戏上COMPOM和SQUARE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简单地说,就是COMPOM在开发Breath of Fire的时候借鉴了不少FF的东西,而Breath of Fire 所独立设计出的东西在后来又被SQUARE运用到了FF的开发之中。游戏讲述的是一个龙的世界的故事,你是光明之龙的一员,但是黑暗之龙却试图征服世界,当黑暗之龙一把火烧掉了你的村庄之后,你开始了你冒险历程,你需要击败黑暗之龙并且将和平再带回到世界。除了成功的剧情设定之外,在战斗方面这个游戏还有两个值得一提的地方,一个就是游戏所塑造的快速战斗,另一个就是POWER值决定的绝技的运用。这是后来COMPOM的格斗游戏中相当重要的一类设计。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III
  发行时间: 1994年10月
  出 品:Square
  系统平台: Super NES
  
  Final Fantasy III在FF的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个游戏与SQUARE另外两部作品Chrono Trigger和Secret of Mana为SQUARE完全确定自己在电视游戏的王者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Final Fantasy III有着近于史诗般的剧情设计:一位英雄帮助一个失去记忆的女子击败邪恶的君主。整个游戏充满了幽默、动人的情感和巨大的创造性。每个人物都被设计了不同的性格特征,游戏中动用了大量令人吃惊的元素来表现游戏。而游戏的战斗系统是在Final FantasyⅡ的基础改进而来,除了更加精良以外,半即时的攻击也在时间度量的引入下更加合理。
  
  游 戏 名:Chrono Trigger
  发行时间: 1995年9月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Super NES
  
  Chrono Trigger的几乎是由SQUARE全部精英组成的梦幻组合开发。Final Fantasy的设计者Hironobu Sakaguchi,Dragon Quest的创造者Yuji Hori以及Dragon Ball Z的设计者Akira Toriyama。Chrono Trigger的实际效果比原来想象的还要好。由于Toriyama的关系,游戏最终设计出来在一些方面就像是过去SQUARE所有游戏的成熟版本,而来自其它两位设计者的构思将不同游戏中的大量可行性元素都加入到了游戏之中。战斗系统的设计上游戏更接近与FFⅡ与Ⅲ的完美版。不过游戏的战斗衍生除了两种不同的选择,即实时攻击和等待攻击。前者允许敌人在任何时间攻击你,而后者则是必须在你将所有的物品搜集和能量积蓄完成后才能进行攻击。其实这也是一种半即时和回合制的关系。
  
  游 戏 名:Secret of Evermore
  发行时间: 1995年10月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Super NES
  
  Secret of Evermore是SQUARE遭受失败的代名词。它的一切都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在Final Fantasy V 和 Seiken Densetsu 3(即Secret of Mana 2)准备在日本发行的时候,这个游戏却给兴致勃勃的玩家浇了一瓢冷水。在很多方面游戏并没有类似以前那些SQUARE的RPG,而且在模式上更是完全采用了Secret of Mana的原型,但是这却没有能保证游戏的成功。游戏把故事的焦点集中到了一个男孩和他的狗身上,因为一次错误的实验而导致的空间扭曲而使他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游戏弄出了另类也弄出了不为人们所接受的幽默。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就是这个游戏终于摆脱了长期以来"剑与魔法"的主题。
  
  游 戏 名:Super Mario RPG: Legend of the Seven Stars
  发行时间: 1996年5月
  出 品: Nintendo
  系统平台: Super NES
  
  这是SQUARE为NINTENDO开发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游戏。将过去一个成功的冒险游戏作为RPG来开发,SQUARE成功地平衡了两个有着明显差异的世界。在蘑菇、金币等一个不少的情况下,游戏不仅保留了跳以及基本攻击等特点,还将RPG的游戏方式完好地结合在一起。这让经典的Mario系列获得了一个新生。作为在家用电视游戏上SQUARE和NINTENDO的最后一次合作,这无疑为其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而这个游戏也成为了Mario系列新的经典,并赢得了众多过去这个游戏系列爱好者的一致肯定。
  
  黄金期:1996∽2002,SONY时代
  
  游 戏 名:Tobal No. 1
  发行时间: 1996
  出 品: SCEA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SONY会邀请SQUARE为其开发游戏,这对当时已经颇具名气的SQUARE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令人吃惊的是,SQUARE于1996年为PlayStation开发的第一款游戏即不是其最擅长的RPG也不是最为玩家所热衷的FTG。而是将这两种游戏类型进行混合后改造而成的Tobal No. 1。简单地说这个游戏更加接近于SEGA的《VR战士》,而这个游戏就是Akira Torayama(Dragon Ball Z和Chrono Trigger的设计者)负责的。游戏在局部部分进行了不少的创新。除了情节外,游戏的重点还是在战斗上。这是一个当遇敌后会出现类似格斗游戏般一对一对决的战斗设计,看上去很类似于标准的格斗游戏模式,但是更加强调技巧,力量,耐力,攻击准度等,甚至是物品的使用。PlayStation主机在当时的强大性能让这个游戏在图象效果上有着更加优秀的表现,但是让这个游戏名垂青史的还并只是这些方面,在游戏镶合了Final Fantasy VII DEMO版的Tobal No. 1是让人们记住这个游戏的另一个关键。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Ⅶ
  发行时间: 1997年9月3日
  出 品: SCEA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PC (1998)
  
  SQUARE在PlayStation上的第一枪所取得的效果让任何人都有理由相信在SQUARE下一个出现在PlayStation上的游戏会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作品。王牌作品Final Fantasy Ⅶ当仁不让地充当了这个划时代的标志。而对美国人来说,Final Fantasy Ⅶ几乎要让他们面对一个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跳跃:几代对FF系列的不屑一顾在这一代游戏面对再也不能无动于衷,对这个游戏的观念需要从Final Fantasy Ⅲ直接地跨越到Final Fantasy Ⅶ。而有趣的是,就是直到游戏发售的时候,NINTENDO也仍然没有放弃说服SQUARE再给老东家一些面子,甚至将游戏也允许在N64上进行开发。但是事实证明SQUARE从Super NES跳过N64而直接跨越到PlayStation是最明智的决定。游戏在新主机上的表现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Final Fantasy VII带来了一场震动,这场震动让所有的游戏商都清楚看到了PlayStation对游戏的强大硬件支持而纷纷投入其麾下。但对于SQUARE来说,令其兴奋的是这个游戏让它真正地名利双收,也让自己戴上了RPG之王的桂冠。正如当时的评论说到的:"从来没有能将技术、游戏性以及震人心扉的内涵融合得如此完美的游戏。"惊人的视觉冲击,钩人心弦的音乐和完美的游戏剧情,Final Fantasy VII带来了新的RPG感受。"RPG一直就很受欢迎,但是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人们的喜爱。" Final Fantasy Ⅶ在SQUARE游戏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游 戏 名:Bushido Blade
  发行时间: 1997年
  出 品: SCEA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一个十分漂亮而且耐玩的游戏。要了解它比较简单,看看游戏是如何来宣传自己的就可以了:你对Street Fighter的战斗方式烦扰了吗,那种重复地使用升龙拳,旋风腿,并且怎么打都是集中在面部的攻击让人厌烦了吗,即使你会用了又怎么样了呢,不停的累赘攻击的结果还不是死掉?那么请加入到Bushido Blade中来吧,这是为你设计的一款游戏,Bushido Blade将带你进入samurai的世界,它会告诉你什么才是战斗,什么叫做一击必杀。你可以通过攻击对手的不同部位而达伤害对手的目的,例如手和腿的后部。游戏为你提供了六位不同角色让你选择,同时每种角色还有数种武器和招式来让你发挥你的格斗才能。看看游戏吧,让游戏再增加一个"HERE IS A NEW COMER"!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Tactics
  发行时间: 1998年2月
  出 品: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经常会有玩家抱怨在一个RPG游戏中动不动就是一大堆的敌人,踩地雷的遇敌方式即使是Final Fantasy系列也不例外地深陷其中。Final Fantasy Tactics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惯例。虽然游戏的基本方式并没有过多地进行革新,但是战斗部分之新却是这个游戏最大的特点。只要你能在战斗中找到更好的策略和战术来破解敌人,而自己又能灵活地运用战术来攻击敌人,加上对战斗的熟练操作程度,那么游戏就能更好地取得胜利。虽然重点是在这个方面,但是游戏在剧情上也并没有含糊。Final Fantasy Tactics的剧情严肃而紧凑,就像过去的FF系列的故事情节一样很自然地就展开了。只是这个游戏对美国人来说的确比较痛苦,糟糕的翻译让美国人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是如坐针毡,这也是为什么Final Fantasy Tactics并没有能在日本以外的地方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了。
  
  游 戏 名:Bushido Blade 2
  发行时间: 1998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这个游戏看看还确实没有多少可说的,Bushido Blade 2显然没有了其前代那么风光。游戏和前作相比实在没有多少让人感到新奇的变化。游戏的人物没有增加,改变的只是游戏的画面和战斗系统。这样的游戏又怎么能引起更多玩家的兴趣呢?
  
  游 戏 名:SaGa Frontier
  发行时间: 1998年
  出 品: SCEA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尽管很多的RPG都宣称自己具有很高的游戏性,但是到玩家玩到游戏的时候却从来没有得到过游戏先前所言的那么好。当完成一个个RPG的时候,会发现他们都有着惊人相似的流程设计。然而这种现象在SaGa Frontier中却并不存在。游戏提供了7位不同的角色来完成同种剧情下的不同冒险。在游戏中你将有很大的自由去进行游戏,包括游戏的过程都是你自己决定(是不是和今天的ARPG有不少的类似之处)。但是初次设计这样的游戏,使游戏的很多方面并没有达到像预期的那样平衡,所以游戏得到的更多的是批评。虽然游戏在剧情上还是同样的杰出,但是在游戏没有完全地实现之前的计划时,玩家也无法再从这些亮点中得到多少的欢娱。但是这个游戏却在美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成为SaGa系列的又一开山之作,而这个游戏也是和FF在GB上齐名的游戏之一。
  
  游 戏 名:Einhander
  发行时间: 1998年
  出 品: SCEA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SQUARE第一次尝试制作第一人称设计游戏是*****的King’s Knight,之后SQUARE几乎再也没有涉及到这个领域。多年之后的Einhander是SQUARE在这个领域能有所作为的作品。或许从今天的角度来看,Einhander并不能算是一款被玩家所期待的作品。不仅是因为游戏在题材的挑选上还是老套的外星人入侵地球,而就是在射击游戏本身SQUARE也没有寻找到更大的突破。但是事实上游戏还是赢得了一部分玩家,原因是游戏的确是迎合了玩家对射击游戏的要求:更大更强的BOSS,更多新奇的武器提供给玩家来进行游戏。而游戏最大的亮点还是在游戏的图象效果上,高分辨率以及极佳的游戏平台为SQUARE以后再开发此类游戏开了方便之门。
  
  游 戏 名:Parasite Eve
  发行时间: 1998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这是一个已经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游戏了。《寄生前夜》(Parasite Eve)被人理解为是集合了Final Fantasy VII和Resident Evil特色的游戏。Parasite Eve将RPG元素和恐怖融合在了一起,整个游戏看上去更像是在欣赏一部电影。游戏围绕着女主角Aya Brea(这可是现在说到游戏中的女性角色怎么都不能被忽视的人物哦)展开,这个对病毒有免疫的NYC警官的任务就是阻止致命的寄生病毒传遍整个国家。游戏采用了大量的CG动画,而游戏的过程显然还要少些,并且游戏的难度也并不是很大。而要重新欣赏游戏只需要利用游戏开始菜单的"EX"选项即可(这也是现在日本3D游戏CG回放的主设计)。而完成游戏后就能进入难度更大的模式。而这个游戏在发行时还包括了另外两份SQUARE给玩家的大礼,那就是Xenogears的DEMO和Final Fantasy VIII的演示动画。
  
  游 戏 名:Xenogears
  发行时间: 1998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就和SQUARE的不少作品一样,Xenogears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激烈的争论。从整体上看游戏是SQUARE走向成熟后的游戏作品,但是游戏又不是那么地让人为之叫好。游戏在设计上相对于其它的SQUARE游戏更加地完善了,但是因为包含了不少的宗教元素而使其在美国更加为大家所欢迎。而这个游戏本身的设计就是相当的复杂的,游戏要玩家扮演名为Fei Fong Wong的人去破坏一种名为gears的超级武器。由于过多地强调情节,而且又严格遵守着SQUARE制作游戏的标准,而使得游戏并没有体现出太多的乐趣。而游戏在画面上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就和当初制作的Final Fantasy Tactics差别不大。但是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这个游戏中,SQUARE制作游戏开始有了"召唤"的概念。
  
  游 戏 名:Brave Fencer Musashi
  发行时间: 1998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Brave Fencer Musashi是一款动作冒险RPG。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位名为Musashi的勇士去冒险。Musashi是一个有着典型英雄形象的角色:瘦小的身体,巨大的剑和一头向上竖立的蓝色头发。他被Yaquinik王国传昭去阻止LeCoir帝国偷窃魔力剑Reygund。Musashi同时也有着特殊的能力,他在战斗中能够将敌人的力量吸取到自己的剑上来利用。而让游戏看上去显得与众不同的是游戏的时间系统。游戏的时间系统让游戏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而基本上每15分钟游戏的昼夜就会替换一次。和SQUARE的重头RPG相比,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倒像一出开心的幽默剧,而这个游戏也算是SQUARE游戏开发名单中的一道特殊的风景了吧!
  
  游 戏 名:Ehrgeiz
  发行时间: 1999年4月30日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Arcade (1998)
  
  和SQUARE发布Bushido Blade和Tobal系列同期,由Square、Dream Factory和Namco联合开发的Ehrgeiz于1998年在Arcade平台上发布。这个游戏一年后移植到了PlayStation上。这个游戏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一方面是游戏绚丽的画面,另一方面则是游戏中登场的Final Fantasy角色。除了能让这些玩家所喜爱的人物来进行格斗,游戏还设计了四个小游戏来增加游戏的乐趣。这个游戏也是到2001年SQUARE在PlayStation 2上发布The Bouncer之前的最后一款格斗游戏。
  
  游 戏 名:Chocobo Racing
  发行时间: 1999 年7月31日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Chocobo Racing是一个小型赛车的游戏。它发布的时间是一个同类游戏繁多竞争激烈的时期。在市场上还出现了Diddy Kong Racing和Bomberman Fantasy Race这两个强劲的竞争对手。Chocobo Racing在竞争中显然没有得到任何的甜头。赛车的线路跟踪设计、严密的操作设计以及游戏性,这些Chocobo Racing都不具备,其失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Ⅷ
  发行时间: 1999年9月9日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PC (2000)
  
  虽然普遍的观点是认为Final Fantasy Ⅶ是Final Fantasy系列中的颠峰之作,但是从整个Final Fantasy系列的发展来看,Final Fantasy Ⅶ 却不如Final Fantasy Ⅷ 那样近于人心。如果说Final Fantasy Ⅶ 在其制作过程还存在N64或是PlayStation的选择的话,那么Final Fantasy Ⅷ 就绝对是将目标瞄准已经在竞争占据了很大优势的PlayStation。从这一层意义上说Final Fantasy Ⅶ 应该算是起到了整个FF系列由NINTENDO时代过度到SONY时代的桥梁作用。所以出现在PlayStation上的Final Fantasy Ⅷ 已经是一款相当成熟的作品,无论是在游戏的故事情节编排上还是在游戏性的设计上。SQUARE在多年的RPG开发之后似乎更加懂得如何去塑造一个能和而玩家发生共鸣的游戏。英雄与恶人的矛盾贯穿了整个游戏,而Squall Leonhart 就是这个矛盾的中心,配合上其它8位拥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游戏基本上得到了尽善尽美的表现。召唤兽(G・F)在这个游戏中被更加广泛地被认识被接受。Final Fantasy Ⅷ 对整个FF系列的意义来说,几乎是将这个游戏的亲和力以升级的速度向玩家推进。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Anthology
  发行时间: 1999年10月5日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Final Fantasy Anthology(FF系列选集)是为美国人是设计的特殊一代Final Fantasy,它几乎是让美国人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Final Fantasy Ⅴ这个在Final Fantasy Ⅶ问世前最优秀的Final Fantasy系列作品。Final Fantasy Anthology最著名的当数它的职业系统。游戏为玩家提供了包括骑士、舞者以及小偷在内的22个职业。每种不同的职业都有各自特有的技能,并且随着等级的提升会出现新的技能。当然,既然是选集,那么这个游戏中也就不会只包括Final Fantasy Ⅴ,它还收录了Final Fantasy Ⅵ。不同的是这两个游戏组成的Final Fantasy Anthology并不仅仅是拼盘,针对PlayStation的性能游戏作了相应的调整,在画面、音乐以及其它方面的表现上,游戏都比在Super NES上更加出色。
  
  游 戏 名:Chocobo’s Dungeon 2
  发行时间: 1999年
  出 品: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Chocobo’s Dungeon 2是一个简单但是同时又极度个性化的游戏。它秉承了Chocobo’s Dungeon系列的传统风格但同时又是如此的标新立异。游戏中你需要和敌人战斗、收集各种物品以及在迷宫中找到出路,但是你又要完全耐心地去帮助那些你在游戏中的朋友。作为一个相对平缓的游戏,它在美国的发行并没有能得到太多的赞誉。不过作为一个有特色的游戏,Chocobo’s Dungeon 2在不少方面还是让人们耳目一新,而趣味性就是这个游戏最让人喜爱的地方了。
  
  游 戏 名:SaGa Frontier II
  发行时间: 2000年
  出 品: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似乎是作为对SaGa Frontier原来的不足的一种回应,SQUARE为SaGa Frontier Ⅱ设计了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结局以让游戏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的过程上。所以游戏保留了大量自由的元素,在游戏开始时你能选择两位角色进行游戏,一个是Gustave八世,这个落魄的王子从他的国家逃了出来,以重新建立自己的王国;另一个则是骑士Wil。这个幼小的骑士得地找到他的父亲(不知道为什么,找老爸这样的设计挺受SQUARE的喜欢的)。随着故事的发展,两个不同的人物将会在同一个地点出现结局。这个游戏的战斗部分是从SaGa Frontier保留下来的,改变不大,不过画面却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游 戏 名:Front Mission 3
  发行时间: 2000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Front Mission是一个并不怎么为大家熟知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前两代作品分别是出现在Super Famicom和PlayStation上。Front Mission 3 的故事是发生在未来22世纪,讲述了一种名为Wanzers的武器带来的影响。游戏围绕Kazuki Takemura,这个总想参加不同寻常的战斗的学生展开。游戏的战斗和不少战棋类游戏比较相似。游戏的大体上和它的前作都比较相似,不过这个游戏作为第三代作品,也的确想过是不是需要让游戏变一个样子,但是考虑到这个系列历来的风格,这样的打算最后作罢。
  
  游 戏 名:The Legend of Mana
  发行时间: 2000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随着SQUARE游戏开发的数量大幅度增长,人们对SQUARE的认识似乎更多地来自于对其下一个游戏开发的期望。但是SQUARE总是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在你认为他会怎么做的时候他却将游戏带向了另外的一个方向。The Legend of Man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在所有的人都认为SQUARE会将这个系列游戏的特色进一步发挥出来的时候,SQUARE却在游戏中大量增加了新的东西。游戏提供给了玩家更大的发挥的空间。创建自己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一个梦想,而且游戏还为玩家设计了60个小区域探险空间。只是这一次剧情却成了游戏的弱点,只是就像以前的SaGa Frontier一样,游戏的很多的方面变得更懂得如何去取悦玩家。
  
  游 戏 名:Vagrant Story
  发行时间: 2000年5月16日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或许由于是Final Fantasy Tactics的设计者参与设计了Vagrant Story,所以游戏在不少地方都有着FF的痕迹。Vagrant Story是SQUARE少有的复合***,也是一部相当成熟的作品。物品的组合、解谜以及战斗都在游戏有着不同的体现。因为游戏视角,以及游戏电影式的表现手法的缘故,所以游戏和SQUARE的RPG整体形象有不小的出入。不过其出色的战斗系统就已经祖足够让不少玩家为之着迷了。
  
  游 戏 名:Threads of Fate
  发行时间: 2000年7月15日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自从Brave Fencer Musashi发行后,SQUARE就很少再有让人哈哈大笑的作品,直到Threads of Fate的出现。这又一个以幽默见长的RPG。游戏给出了两个打不散离不了的冤家:一个骑士和一个公主来将搞笑进行到底。在主角们身上发生的故事的确有够让你笑开怀了。而由于设计的人物均有不同的侧重面,所以实际在游戏中不同的人几乎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只是这样的游戏注定不能长,所以游戏的剧情相对较短,而游戏中战斗的乐趣也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宠物MINT的特殊表现。
  
  游 戏 名:Chrono Cross
  发行时间: 2000年8月16日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除了Final Fantasy,对SQUARE期望最大的游戏就应该是Chrono Trigger。毕竟这是一个在电视RPG游戏领域举足轻重的作品。到2000年这样的期望终于能够被玩家看到结果并为之欢欣鼓舞。Chrono Cross为Chrono系列提出了新的主题,新的概念。它将多个游戏的元素整合到一个游戏之中但是却看不到多少模仿的痕迹。游戏中的耐力值取代了时间转移系统,改良的战斗系统让游戏的战斗充满了快感和乐趣而不会让玩家感到厌倦。
  
  游 戏 名:Parasite Eve II
  发行时间: 2000年9月13日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第一代的Parasite Eve采集了大量来自RPG的剧情以及恐怖元素,Parasite Eve Ⅱ在更大程度上融合着这些元素。而原来那种令人讨厌的战斗模式开始被即时制的战斗所取代。游戏的故事承接着上一代开始。Aya Brea仍然将和折磨人类的寄生病毒作斗争,并且和各种敌人展开战斗。恐怖的概念还是这个游戏所极力要带给你的。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IX
  发行时间: 2000年11月14日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在现实主义在FF系列中占据了两代时间之后,Final Fantasy IX又回到了纯粹幻想的国度之中。但是PlayStation主机的强大性能让这种回归显然比在Super NES上更加让人激动。精致的画面,幻想的人物让游戏终于"又见幻想"。不过随着这种回归,游戏又开始特别注重物品以及武器装备在游戏中的运用,当然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在游戏中同样是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作为Final Fantasy在PlayStation上的最后一款游戏,Final Fantasy IX并没有取得一致的好评。更多的人认为这款游戏反而退步了不少。而接下来。Final Fantasy转移到了更加强大的主机PlayStation 2上,SQUARE需要让Final Fantasy发挥出更加醉人的魅力,而不是退步。
  
  游 戏 名:Driving Emotion Type-S
  发行时间: 2001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2
  
  当Driving Emotion Type-S在日本上市的时候,游戏给予SQUARE却是一片尴尬的境地。这个完全暴露出SQUARE对PlayStation 2主机游戏开发的不适应。不过所幸的是当游戏开始在美国上市的时候,那么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而使游戏看上去已经和新的主机完好地结合在了一起。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阵阵的延迟,这是一个赛车游戏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情况。这些问题在解决之后,游戏才开始被推广。不过话说回来这的确也是一款不错的赛车游戏,游戏为玩家提供了真实度极高的赛道和多达43种赛车,而且还为新玩家提供了14个章节的训练课程。如此体贴,也是游戏难得了!
  
  游 戏 名:The Bouncer
  发行时间: 2001年3月6日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2
  
  这又是一部由大量的CG动画构筑而成的游戏。评价这样的游戏的确只有用"看电影"来形容。欣赏动画和剧情就是这类游戏的全部了。游戏讲述的故事是要求玩家去拯救一个名叫Dominique的被绑架的女孩。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而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挠。而最后通过玩家的努力(说是剧情的编排在小生看来更合适)而让这个Dominique的女孩得救。这个游戏的图象的确有PlayStation 2的风范,就是你不想动心也得为之叫绝。不过游戏在多人模式的设计上却是个失败,或许这样的游戏还是一个人玩的好。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Chronicles
  发行时间: 2001年
  出 品: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可能是为了怀念在PlayStation上Final Fantasy取得的成绩,在已经进入PlayStation 2时代后SQUARE还是推出了这个二合一的Final Fantasy Chronicles(Final Fantasy编年史)。不过这次选择的游戏还是来自Super NES时代。Final Fantasy Ⅱ和Final Fantasy IV成了这一次的中的者。和Final Fantasy Anthology一样,游戏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改进。不过值得去关注的,除了纪念价值以外也确实没有多少了。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X
  发行时间: 2002年1月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2
  
  如果有机会玩过这个游戏的玩家一定会为其近乎完美的场景效果和视觉表现大叫过瘾。作为在PlayStation 2的第一个Final Fantasy系列游戏,当然SQUARE对其是分外的重视。除了人物的设计和故事的编排,游戏的中心几乎全部落在了如何来发挥PlayStation 2的强大性能上。但是结果确是如此优秀的游戏也没有能将PlayStation 2一半的性能发挥出来。这在让人遗憾的同时也不得不为这台新主机的巨大潜力叫好。Final Fantasy Ⅹ的故事围绕blitzball选手Tidus展开,但是游戏中他的任务竟然是要保护犯罪,这应该算是一个让人觉得奇怪的主题了。不过游戏在主剧情的设计上却是相当得戏剧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游戏中众多特色鲜明的人物。而小生到现在也一直认为Yuna是历代游戏中最为让人心动的女主角。就不知道大家在玩过游戏后会怎么看了。
  既然游戏如此让出色,这里就不妨来看看这个游戏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制作人员。
  
  Final Fantasy X主要制作人员名单
  
  执行制作:坂口博信(Hironobu Sakaguchi)
  制作:北��佳��(Yoshinori Kitase)
  导演:鸟山球(事件),中里尚�x(地图),上田俊郎(Toshiro Tsuchida)(战斗)
  主程序:杉本浩二(角色),片野尚志(事件)
  程序监督:成田�t
  场景:野�u一成(Kazunari Nojima)
  艺术导演:直良有�v(Yusuke Naora)(世界),高井慎太郎(战斗)
  角色设定:野村哲也(Tetsuya Nomura)
  音乐作曲:植松伸夫(Nobuo Uematsu)(仲野��也、浜�u正志。协助)
  插图原花:天野喜孝(Yoshitaka Amano)
  
  配音演员
  
  ティ�`ダ(Tidus):森田成一(体优,曾做FF8中Zell的动作模型)
  ユウナ(Yuna):青木麻由子(体优,FF8中Rinoa的动作模型)
  リュック(Rikku)�^�G�Q本まりか�]案钩
  ア�`ロン(Auron):石川英朗(声优)
  ル�`ル�`(Lulu): �L�浈辚��]声涩)
  キマリ=ロンソ(Kimari):�L克巳(体优)
  ワッカ(Wakka):中井和哉(声优)
  シ�`モア=グアド(Seymour):���L部��一(声优)
  シド(Cid):坂口候一(声优)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XI
  预计发行: 2002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2
  
  据说从这一代游戏开始Final Fantasy将完全转向网络。恐怕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得得益于PlayStation 2所具备的数码娱乐网络终端的功能了。这个游戏是由负责Chrono Cross的Hiromichi Tanaka和另一位一直负责Final Fantasy系列的Kouichi Ishi负责开发的。不过这款游戏和FF的电影一样成为了SQUARE的伤痛,目前SQUARE每年要为其负责上百亿日圆的赤字,好在这款游戏的注册用户数已经到达了实现盈利的边缘,随着SQUARE与ENIX的合并,或许SQUARE的梦魇终于要离去了吧!
  
  游 戏 名:Kingdom Hearts
  预计发行: 2002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2
  
  对于《王国之心》(Kingdom Hearts)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已经不再会陌生。自从在2001年的E3上展出后,它就成了一个倍受瞩目的网络游戏。不仅因为这个SQUARE一开始涉足网络游戏的双重奏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这个游戏是SQUARE这个游戏巨头和DESNEY(迪斯尼)这个美国动画巨头合作开发的作品。而更多的数据显示SQUARE负责是这个游戏的画面设计,而角色设计等很多的基本都是由DESNEY来完成(只是让人惊奇的是来自DESNEY的设计者仍然是日本人Tetsuya Nomura)。而如此以来,即使这个游戏在日本不会被认同,但是除了日本之外的大市场却足够给这两家开发人带来丰厚的利润。据称这个游戏中将会出现经典的DESNEY角色也会出现像FF系列中人物,不过这样的杂烩会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XII
  预计发行: 2002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2
  
  在Final Fantasy X刚刚在美国上市时,就传了Final Fantasy Ⅶ开发进度以及具体上市时间的消息。这个让人眼镜都扶不起来的新闻在当时确实让世界上所有关心这个游戏的人吃了一大惊。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让这个游戏在年内上市基本上不可能。这个由Yasumi Matsuno领队开发的游戏至于要何年何月才会上市,那就是天知道的事了!
  
  游 戏 名:Final Fantasy VII, VIII, and IX
  预计发行: 2002年
  出 品: Square
  系统平台: PlayStation 2
  
  当SQUARE把2002年定义为Final Fantasy年的时候,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预计发行的众多作品到现在只有Final Fantasy Ⅺ还有点盼头。这些准备将过去在PlayStation上无限风光的三代作品一起搬到PlayStation 2上的计划现在也成了未知数。不过这种炒陈干饭的做法,除了让玩家的收藏架上多点游戏作品外,恐怕也难得会再有什么让人关注的地方了。
  
  衰退期:2002年-2003年4月1日,混乱时代
  PLAYONLINE计划的推出并没有给SQUARE带给实质性的变化。FF在这个时候几乎成了SQUARE即爱又恨的孩子。电影版的失败让SQUARE几乎丧失了翻身的能力,时局的剧变使得这位巨人步履蹒跚。在2002年到SQUARE与ENIX合并期间,几乎没有几款是真正能够再次刺激玩家,并且可以让SQUARE东山再起的作品。混乱之中,SQUARE并没有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就如同之前所说的那样,SQUARE最终选择了合并,尽管还有一款FFⅩ-2伴随着这一段岁月。
  
  SQUARE历代作品当然不只以上介绍的这么一点。还有不少的早期游戏由于没有多少的影响而在文中略过,有关于SQUARE详细的游戏发售,请参见文后附上的SQUARE游戏发售年鉴。在以上介绍的众多SQUARE的主流游戏中,或许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游戏软件的RPG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吧。那么SQUARE发展到巅峰的时期,究竟有多大呢?
  
  第三章:庞大的游戏软件王国
  要考究一家游戏公司的规模,并不能简单地看它究竟拥有多少资产。经济学观点认为,一个企业的全部价值在于其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总和。SQUARE从其创始到发展壮大到今天的17年中,评估它的规模显然已经不再是根据其年度盈利或者股票价值就能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今天的SQUARE是一个已经将其触角延伸到和游戏相关的游戏娱乐软件产品一体化的厂商。跨平台、跨领域性的商品生产在SQUARE的产业大名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全球化的进程让整个SQUARE集团开始在世界各地拥有了自己的游戏基地。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SQUARE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游戏软件王国之一。现在世界上SQUARE的主基地已经分化成三个主体:日本SQUARE总部、欧洲SQUARE分部和美国SQUARE分部。
  
  ・SQUARE日本总部
  SQUARE的日本总部位于东京新宿。这从17年前开始就是SQUARE制定一切发展战略的集中地。1986年当公司正式成立的时候,SQUARE的全称是SQUARE软件责任有限公司。属于小规模游戏软件开发商。十余年的发展让这家在当时本不起眼的游戏公司依靠着NINTENDO风靡全球的NES一举成名,而其净资产以及开发实力也随之几乎直线型地上升。在设立世界性的分公司之前,SQUARE日本总部的职能不仅是要负责全部游戏的开发工作,还包括所有大小策略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SUQARE逐渐从一家仅仅开发电视游戏软件的厂商转变为一个将所有的交互式娱乐软件的开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的公司。今天SQUARE的全线游戏产品的范围以及延伸到了包括PC、PlayStation以及XBOX在内的全部主流游戏平台。
  SQUARE的招牌作品Final Fantasy就是在日本总部诞生的。1987年在NINTENDO的Famicom主机上发行的第一代Final Fantasy逐步将SQUARE带上了正规。除了Final Fantasy电影版以外,后来所有的Final Fantasy系列作品几乎全部是在SQUARE日本总部进行制作完成。而这里也是SQUARE全线精英的聚集地,包括坂口博信和天野喜孝等。截止到1999年,在PS上的最后一款Final Fantasy作品Final Fantasy Ⅸ发行之后(当时仅这一款游戏的销量就超过了一百万,而Final Fantasy系列的全部销量为3000万套),SQUARE日本总部所创造的价值,仅发行的游戏累积估算下来就超过了一百亿美元。
  SQUARE日本总部同时还负责调度全世界和其相关的业务。从*****开始,SQUARE日本总部通过了全球战略的决议,而开始把市场范围从美国开始扩展。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策略,使今天美国成为除了日本本土之外最重要的市场。从这个时候开始,SQUARE正式改变了名称,其全称变为Square Soft公司。
  到了2001年,SQUARE日本所负责的工作和过去相比,游戏开发上的相对要少了许多。而如何更好地调查研究市场,制定更为合理的发展战略成为其中心内容。
  
  ・SQUARE美国分部
  *****,随着对美国市场的正式开拓,SQUARE美国分部成立。其总部位于加洲的落衫矶。作为SQUARE日本总部的子公司,SQUARE美国分部所负责的是SQUARE在北美的全部事务。
  开始阶段,SQUARE美国分部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将SQUARE的早期作品逐步在北美进行推广。时间的推移让SQUARE美国分部对北美市场的了解超过SQUARE日本总部。北美事务到现在几乎全部移交到了这里来进行。SQUARE在美国的分部并非只有在落衫机的一家。Honolulu Studio是SQUARE继SQUARE USA之后又成立的隶属于SQUARE USA的另一家分部。这家分布位于热带地区的夏威夷道上。近段时间SQUARE美国分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SQUAER PICTURE制作小组。这个小组因为与Columbia Pictures合作开发了《最终幻想:灵魂深处》(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而著名。而这部电影就是在Honolulu Studio完成的。不过根据这家分部的成立时间和所做的工作来看,Honolulu Studio更像是专门为制作这部电影而设立。只是遗憾的是,SQUARE PICTURE小组也因为这部电影给公司带来的巨大损失而宣告解散(详情请参见本专题最后一部分)。这里必须说到的就是,SQUARE在北美区的开发任务目前几乎都移交给了Honolulu Studio,而这家公司是和SQUARE USA统一进行管理的。在SQUARE USA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Jun Aida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Honolulu Studio的作用:"SQUARE选择了Honolulu Studio作为其在美国的第二个产品制作发行地。它主要将掌管太平洋地区游戏的创作以及发行。我们被鼓励去做一切可性的事情。"
  目前SQUARE美国分部游戏开发的工作并没有终止,虽然它的定位基本上是市场开拓、产品推广和厂商之间的合作联系。但是实际上它也会从总部分出一部分游戏开发工作,例如近期和DESNEY合作开发的网络游戏《王国之心》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目前在美国市场上SQUARE的重点并不是集中放在了SQUARE美国分部上,另外一家新成立不久的分部分担了不少游戏的开发工作,这就是SQUARE ELECTRONIC ARTS。
  
  ・SQUARE ELECTRONIC ARTS
  SQUARE ELECTRONIC ARTS是SQUARE和EA合作成立的公司。对SQUARE来说,这家公司对在世界性的合作和业务扩展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E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公司。它成立于1982年,总部设在加洲的San Mateo。和SQUARE合作成立分公司的目的主要是开拓北美市场。公司于1998年5月成立,总部同样是在加洲落衫玑。这次的合作实际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北美的SQUARE ELECTRONIC ARTS,另一个则是日本的Electronic Arts Square KK(总部在东京)。两家分属的合作公司分别以同样的目的来打通一条通向彼此市场的捷径。两家在合作公司中所在的股份比例分别为美国公司SQUARE占70%,EA占30%;日本公司SQUARE占30%,EA占70%。总体资产接近的情况下,总股份即为50%与50%的关系。
  合作公司最大的目的是将双方的产品打入对方的市场中去。到目前为止,双方还没有合作开发过任何的游戏,但是根据双方的官方发言表示,这样的可能并不会被排除。而按照EA的总裁John Riccitiello来说:"SQUARE是世界著名的游戏公司,在它的游戏开发史上保持多项创举性的第一,所以合作对双方来说不管是市场还是开发工作都是很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现在的SQUARE是一个在游戏制作、推广、发行上均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有着丰富经验的厂家,双方的合作对开发日本和北美的市场来说置关重要。"而SQUARE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Tomoyuki Takechi则表示:"和EA合作我们表现出充分的信心,我们甚至可以让EA来决定北美公司的运作。因为EA在北美有着足够的实力来推广任何游戏产品。"
  SQUARE ELECTRONIC ARTS正在按照双方预定的目的运营着。至于这家合作的公司在双方的定性下会走向何方,而与ENIX合并后这些分公司应该怎么处理,还不得而知。
  
  ・SQUARE欧洲分部
  1998年,除了和EA合作成立了两家分公司,SQUARE还独立地成立了SQUARE欧洲分部,全称为SQUARE欧洲有限公司,总部设在英国的伦敦。
  对于欧洲分布需要说到的地方并不是很多。这家分部的主要作用就是发展SQUARE在欧洲地区的业务。由于相对于其它欧洲本土的国家而言,英国历代就是游戏消费的大国,所以才会将总部选择在伦敦。而SQUARE EUROPE目前获得了SQUARE总部的全权任命,完全可以独自地掌管欧洲地区的全部生意。而且同时也被允许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甚至从局部完全改变总公司的策略等。这对于适应欧洲市场的需要来说,这样的授权的确十分重要。只是欧洲分部的职能基本上也就会局限在这个范围之内,在短期内不会有多少改变。
  
  ・SQUARE-ENIX
  不知道应该有什么样的语言来评价这个即在2003年4月1日成立的日本游戏软件业的新巨头,让我们伤心的是,SQUARE参与这一次的合并似乎并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意,毕竟如果不是2001-2002年巨额的财政赤字,SQUARE不会想到要通过合并来解决自己的困境。新会社的股权分配方面,原SQUARE股票每股将折合成原ENIX股票的0.81股,不过因为SONY一直对SQUARE有着大量的参股,所以SONY将会占有新公司8%的股份。新会社会长将由原ENIX会长福岛康博担任,社长由原SQUARE社长和田洋一担任,原ENIX社长本多圭司则任副社长,新会社总部将设立于东京涉谷区的ENIX大厦。预计新会社2004年3月时连接决算销售额将达到610亿日圆、营业利润180亿日圆、纯利润120亿日圆,其规模在全球游戏产业中可列第7位。
  对于玩家来说,这个消息最好的部分无非就是以前不可能的开发计划在这一刻变成了可能,让FF与DQ同台上演好戏,日本游戏史上最成功的两款RPG合并之后会是什么效果?新公司的官方已经明确表示了这种可能性。然而SQUARE-ENIX最大的愿望却是通过资金与技术的结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游戏软件开发商。
  这是SQUARE最后的舞台么?
  
  除了SQUARE自己的产业机构外,和众多游戏厂商之间的合作也在逐步成为其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2000年其抛出的"PLAY ONLINE"计划就已经开始了和国内外厂商的之间对游戏的合作开发。而另一方面,2001年SONY对SQUARE的入股是对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来自时尚帝国的支持让这个本就庞大的软件王国进一步扩展着自己的势力。如果不是2001年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给SQUARE带来的巨额损失,或许我们时至今日看到SQUARE将会是一个更加庞大的游戏软件王国,而不是与ENIX的合并。
  
  第四章:梦魇2001--SQUARE特别篇
  2001年7月11日,是Final Fantasy电影版《最终幻想:灵魂深处》(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首映的日子。按照SQUARE以及SONY,或者说是负责制作这部影片的Columbia Pictures(哥伦比亚影业)的估计,这部投资1.6亿美元,全部由电脑制作而成的全CG电影将会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即使没有能赚取大笔的资金,但是至少也能在电影界和游戏业投下一记重磅炸弹。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这部电影成了SQUARE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教训。尽管有电影发行前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尽管有Final Fantasy这个对游戏玩家来说的金子招牌作为前缀,但是电影全球发行5个月后,按照统计数字,票房收入仅仅是投下资金的1/5不到。2001年也因此注定是SQUARE的衰年,"血本无归"这四个字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上一向一帆风顺的巨人身上。失败让SQUARE遭受重创,制作该电影的SQUARE PICTURE小组在为电影《骇客帝国2》
  制作完一段十分钟的宣传动画后宣告解散。而SQUARE也因为这一部电影而导致了财政全面赤字,公司被迫大幅度裁员,play online计划规模缩小……连锁效应这时候完全不留情面地作用到了SQUARE身上。这让任何游戏公司或者电影制片公司都可以死亡的梦魇偏偏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就降临在了SQUARE身上。而《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所换来的仅仅是安慰性的2001年年度最佳电影创意奖。这一次,SQUARE败在了自己的标新立异上。在这个专题的最后,就请让我们来详细地回顾这部让SQUARE忆及无不为之痛心的电影的前后始末。
  
  ・Final Fantasy电影版的故事
  噩梦从一个成功的理念失败的形式开始。
  当全世界的玩家听到RPG神殿Final Fantasy将推出电影版的时候,没有人不为这个想法拍手叫好。这样的欢呼声足以掩盖过身处在这个光环下的所有人的理智。尤其是一手打造了数代Final Fantasy剧情的坂口博信。而一部原本以为可以惊世骇俗的电影就在这样的掌声中开始它坎坷的历程。
  作为导演,这一次坂口博信考虑到的似乎只是如何来让游戏的剧情更具张合力而忽视了作为电影本来应该有的表现。"故事情节是完全原创的,角色都是完全用计算机图形制作。我一直想创造一部结合交互游戏和视觉效果电影的新型娱乐产品。《最终幻想:灵魂深处》使我们朝那个梦想迈出了一大步。"坂口博信这样来阐述着他对这部电影的想法。然而就在这一刻,他已经犯下了错误,当他自己也来考究这句话中"我的梦想"和"我们的梦想"之间的概念差异会造成什么样的分歧的时候,他或许也能明白为什么自己精心酝酿的电影会失败。"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它解答了为何我们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其中许多地方包含了坂口博信的哲学,而这是最终幻想游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片人Chris Lee对电影如此理解。而另外一位制片人会田纯在说及电影的时候几乎包含了同样的意思:"这里有许多的棘手的问题,或许你会问制作这类似真实影片是否并不简单。但我们是在试图建立新的标准和新的电影类型,而并非仅仅为了完成制作这一部影片。"
  "这是一部完全的未来派电影,它将是一部技术与创意的结合体。完全有CG动画构成的电影将开电影史的先河,它将给电影业带来一次强烈的震荡。" Columbia Pictures的总裁Amy Pascal在电影制作前同样充满了信心。
  电影设计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十分小心谨慎。因为完全的CG制作将接受全世界玩家已经观众的检验。为了切实了解计划的复杂性和规模,制片Chris Lee和会田纯在正式制作影片前花了近2年的时间进行计划和调研。为努力营造一个世界范围的人才集中地,坂口博信决定将制作中心基地设立在夏威夷的檀香山。Square USA成为了来自世界20多个不同国家,超过200多名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的临时之家。
  制作电影和制作一部游戏的过程截然不同。大量的设计工作取代了程序的编写而成为制作人员工作的主要部分。没有真人的表演却要求人物的一举一动都要和真人的表现完全地相似,这给所有人的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物的表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几乎每一个像素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通过。而这些表情甚至会和配音演员的工作密切相关。
  不能不说为电影配音的演员阵容是强大的。熟悉电影的朋友可以清楚地知道当把阿里克・鲍德温(Alec Baldwin)、温・明娜(Ming Na)、唐纳德・史然兰(Donald Sutherland)、史蒂夫・布西尼(Steve Buscemi)以及詹姆斯・伍滋(James Woods)这些人聚集到一起后是什么样的概念。虽然实现聚集这些人SONY和Columbia Pictures在其中起了不少的作用,但是几乎和所有给游戏作过配音演员的明星们一样,他们全部都对这部电影的配音表现浓厚的兴趣,尤其上这样一部为全世界所关注的作品。
  然而重要的仍然不是有什么样的明星来加盟电影的制作。最让人头疼的还是人物的动作模型的制作。计算机天生的"愚笨"让它实在很难解决这样的难题。而其中的"动态问题"几乎占据了电影制作的一半时间。这不得不让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使用真人来为CG人物制作动作原型。为此,SQUARE专门建立了动作捕捉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动作模型演员们身穿紧身黑色套装,在各个关节处放置了37个反射感应器。有一个大喇叭播放着电影中的剧情对话或场景音效,角色跟随声音做出相应的动作。周围有16个特殊的摄像机(安静且快速地发出红外线)记录他们的动作。计算机搜集这些数据后将信息传递到檀香山工作室那里。然后结果被3D化,在计算机中以抽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是电影中角色的基础,再为此增加皮肤和外壳之后,那些无生气的线条就成为了栩栩如生的虚拟角色了。这个位于檀香山不远的Diamond Head实验室完成了全部的人物动作捕捉工作,这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的设计素材。
  人物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意味着电影制作接下来就能一帆风顺。"关键动画"是制作过程最后的关键。这是一个繁琐而且麻烦的过程。"从技术上来说,模拟现实中人类的面部表情是最困难的方面。不象那些静态的物体,模拟人类的运动、头发和衣服是对我们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注意到它们,从而变得非常挑剔。如果要用手工制作的话需要花非常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对此以创新的方法来处理。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优秀的计算机制作的人类角色。那是许多CG艺术家的梦想。"虽然麻烦,但是坂口博信却对此兴致勃勃。只是结果并不是他想得那么乐观。更加熟悉影片制作过程的会田纯这样说这个制作过程:"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发内部专用的工具软件。由于之前从没人做过这种事,我不能仅仅雇佣人来展示我们怎么做。其他工作室也从没做过逼真的计算机人类角色,所以我们不得不为此新的标准。"
  到最后一切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而整部电影所剩下的就是光影的处理和动画的作曲。但是这一切还是决定在了坂口博信的手里。"《最终幻想:灵魂深处》使用了CGI图形工作站,我们可以创新地使用各种镜头角度、光照和特殊动作场景。"似乎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可以迎刃而解,而最后的结果好象也是这样。当作曲的工作配合光影的处理完全完成之后,坂口博信自认为满意地为电影的制作划上了句号。而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却是失败的真正开始。
  
  ・众家看客眼中的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失败了。它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这个倍受关注的游戏在出现后却遭受到了世人的冷眼。这个本来可以创造电影新历史的作品究竟失败在什么地方呢?观点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想看到的是SQUARE的残酷应证了些什么。就让我们通过众家之口来看看这部游戏电影成败究竟在于何处。
  
  "史上最细腻的CG制作,巨额投资,哥伦比亚影业的参与,暑期大作,明星担当配音,世界性的标题……《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具备了一切商业大片的素质。但是SQUARE却错了,错在了错误的定位,错在了这是参杂了坂口博信个人意志的影片。试图在游戏与电影之间创造有个万世范本,却忘记了商业电影需要定位的根本实质。电影不是游戏不能靠技术说话,也不能靠烧钱来吸引眼球。本来应该成功的电影却因为坂口博信自己的意志而失败,这只能说是SQUARE的悲剧,也是坂口创作生涯的悲剧。"------《游戏批评》
  "电影的剧情设计让主题过于接近,甚至是偏执地涉足一个神秘而且不能被常人理解的空间。而这和商业影片的精神恰好背离。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最终幻想:灵魂深处》甚至比不上《古墓丽影》和《不死之灵》。"------《芝加哥论坛》・Mark Caro
  "背景的壮阔让电影本身还是具备了一定了的观赏性。尽管在概念的设计上它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它还是值得一看的,至少它能把你从键盘上解放出来一段时间。"------《波斯顿环球时报》・Jay Carr
  "漂浮的幽灵和发生在2065年的战争,包括它众多的CG动画,都是值得我们去欣赏的。但是它柔和的表现和电影题材本身的设计欣然并不相符。"------《今日美国》・Mike Clark
  "按照技术统计所表明的,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其中找到一个你自己的位置会比你去根据电影极力地去跟上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更加有趣。"------《纽约时代》・Elvis Mitchell
  "人们常规的看法是会将注意力集中到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所能带给他们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影响,但是更多的他们不愿意在看电影时电影向他们展示自己可能会生活的未来是一个什么样子。"------《娱乐周刊》・Lisa Schwarzbaum
  
  在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之后,SQUARE已经宣布暂时退出电影制作行业。这对SQUARE来说,或许是一个沉淀自己的良好时机吧。而以后的SQUARE将肯定会再次进入电影界,是为了自己荣誉也好,是为了一雪前耻也好,这对我们来说,大概也只能像上面那些言论一样以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它。只是希望这个游戏软件的RPG之王在与ENIX合并之后,还能有独立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的能力,而不是处处都受到限制!
  
  附:SQUARE各机种游戏发售年鉴(仅在日本发售过的游戏)
  
  机种:Famicom Disk System
  1986年
  游戏名:Deep Dungeon
  批 注:SQUARE独立制作的第一个RPG,和欧洲三大RPG之一的《巫术》比较相似。
  
  游戏名:Suishou no Ryuu
  批 注:一个使用了图形标识系统的冒险游戏
  
  1987年
  游戏名:Apple Town Story: Little Computer People
  批 注:在海军64港口发生的一群电脑小人的故事。女孩和她的猫取代了男人和他的狗。
  
  游戏名:Jikaishounen Met & Mag
  批 注:一个能够将男孩女孩均能深深吸引到游戏中充当角色的冒险解谜游戏。
  
  游戏名:Cleopatra no Mahou
  批 注:使用了文本和图形双重编码的冒险游戏。
  
  游戏名:Kariin no Ken
  批 注:SQUARE第三个独立制作,在跑动中就能消灭敌人的简单RPG。
  
  游戏名:Deep Dungeon 2
  批 注:Deep Dungeon的第二部作品。
  
  游戏名:Haokun no Fushigina Tabi
  批 注:并不成功的RPG游戏。
  
  1988年
  游戏名:Akkusenki Raijin
  批 注:以飞机为对象的设计的垂直版射击游戏。
  
  游戏名:Moonball Magic
  批 注:有些类似乒乓的益智体育运动游戏。
  
  机种:Famicom
  1985年
  游戏名:Teguzar
  批 注:一个平面射击游戏,可能是SQUARE的第一个游戏。
  
  1988年
  游戏名:Final Fantasy II
  批 注:SQUARE开始续写自己辉煌的开始。
  
  游戏名:Deep Dungeon III
  批 注:由这个游戏开始标志SQUARE开始有了自己第一个游戏系列。
  
  游戏名:Hanjuku Hero
  批 注:一个以中世纪时期为背景设计的策略游戏。
  
  *****
  游戏名:Square’s Tom Sawyer
  批 注:一个以马克・吐温笔下的人物创作的游戏。
  
  1990年
  游戏名:Final Fantasy III
  批 注:工作系统开始引入游戏,而召唤的概念也开始体现。
  
  游戏名:Deep Dungeon IV
  批 注:Deep Dungeon系列的最后一款作品。
  
  1994年
  游戏名:Final Fantasy I.II
  批 注:Final Fantasy第一个合集。
  
  机种:Super Famicom
  1992年
  游戏名:Romancing SaGa
  批 注:一个允许选择8个角色的非线性RPG。
  
  游戏名:Hanjuku Hero: Aah Sekaiyo Hanjukunare
  批 注:一款从Famicom上延续上下来的策略游戏。
  
  1993年
  游戏名:Alcahest
  批 注:和The Legend of Zelda很相似的动作RPG。
  
  游戏名:Romancing SaGa 2
  批 注:没有联系一款续作,应该属于Germanic-flavored系列。
  
  1994年
  游戏名:Live A Live
  批 注:一个试图探讨生活的游戏,由不少游戏的人物担当主角。
  
  1995年
  游戏名:Front Mission
  批 注:一个介于RPG和策略游戏之间的作品,讲述机械的文明。
  
  游戏名:Chrono Trigger: Character Library
  批 注:对附属系统的过分重视让这个游戏有些头重脚轻。
  
  游戏名:Chrono Trigger: Jet Bike Special
  批 注:作为一个小游戏而发行的Chrono Trigge系列。
  
  游戏名:Chrono Trigger: Music Library
  批 注:这个游戏让玩家可以从中听到自己喜欢的Chrono Trigger故事。
  
  游戏名:Romancing SaGa 3
  批 注:整个系列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
  
  游戏名:Seiken Densetsu 3
  批 注:Secret of Mana系列在日本的原版。
  
  1996年
  游戏名:Dynami Tracer
  批 注:移植于DOS系统下的一个RPG游戏。
  
  游戏名:Bahamut Lagoon
  批 注:一个讲述龙与人之间的战争的RPG。
  
  游戏名:Koi wa Balance
  批 注:一个简单的冒险游戏。
  
  游戏名:Radical Dreamers
  批 注:有些像是Chrono Trigger的外传,在故事衔接上比较紧。
  
  游戏名:Rudora No Hihou
  批 注:能够让玩家更好地发挥魔法的RPG。
  
  游戏名:Treasure Hunter G
  批 注:两个冒险家,在游戏中需要找到他们的父亲。
  
  游戏名:Treasure Conflix
  批 注:由7个战役构成的RPG。
  
  机种:PlayStation
  1997年
  游戏名:Chocobo no Fushigi Dungeon
  批 注:Chocobo’s Dungeon的一个分支,在美国它是Chocobo’s Dungeon 2前作。
  
  游戏名:Digical League
  批 注:SQUARE的第一个棒球游戏,游戏中大量采用了真人实名。
  
  游戏名:Front Mission 2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