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VR淘宝的秘密 一探阿里GM实验室
11月1日零点,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的VR(虚拟现实)购物——Buy+频道正式上线。上线第1个小时,就有近3万消费者戴上VR眼镜涌入,体验尝鲜。
VR游戏下载、新游推荐、福利,尽在17173VR!
VR购物能够通过眼球跟踪技术判断你的喜好,覆盖从选购到支付的全流程。这是阿里再一次试水新的消费购买方式,上一次革新是从PC端转向无线,而虚拟现实是否会成为阿里下一次的“All In”战场令人遐想。
那么,Buy+研发团队在这9个月都经历了什么,“VR淘宝”是否会像3年前的手机淘宝一样成为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网购形式,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未来几年会如何规划VR电商蓝图?
阿里盯上了虚拟现实
负责Buy+项目的GM实验室(全名Gnome Magic Lab)位于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的6号楼。看起来隔离GM实验室与普通员工区的是蓝紫色的灯光和玻璃,但其实门禁森严。任何非项目成员出入都受到控制,普通员工若想要进入这个实验室,还需要在工牌上获取额外的权限,而这个权限几乎不可能开放给无关项目的员工。
晚7点,虚拟和互动实验室的负责人袁岳峰(花名湘菜)仍在实验室和同事讨论。同团队大多数人一样,Buy+项目准备上线期间,他的作息时间基本是5点起床,23点休息。湘菜待在GM 实验室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天,捣鼓各种主流VR、AR头戴显示器,以及VR摄像镜头。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极客”(Geek)。
3年前,湘菜只是“All In无线”的一员。“All in”原本是扑克牌中常用的术语,意思是将全部筹码押进赌局,而阿里“All in 无线”时,从全集团各事业部抽调精兵强将到“手机淘宝”部门;当时所有无线相关的项目一律优先批准,给足预算支持,无疑阿里那时将大量资源押宝在无线布局上。
阿里GM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袁岳峰 图 / 李俊
时间拨回到“All In无线”前的2012年,双11大促通过无线成交的订单仅为总数的5%。但“All In无线”之后,淘宝如今过半的交易是在手机上完成。阿里巴巴2017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阿里零售平台移动端收入占比已经达到75%。阿里CEO**(花名“逍遥子”) 对外称,“淘宝的无线化已经完成,消费者也已经完全迁移到无线上。”
历经四年,阿里在无线化打赢了漂亮一仗,手淘交互设计被各大电商平台借鉴参考。而这群参与“All In 无线”的技术人员又开始主动寻找变革的方向。
3月份,阿里筹备成立了一个专注VR和AR等前沿技术研发的GM 实验室,由阿里巴巴移动平台资深总监庄卓然(花名“南天”)担任实验室负责人,队伍百余人。几十位无线端高手被抽调到了Buy+项目,其中不乏在淘宝无线化时代赫赫有名的战将,湘菜又是其中之一。
光从人才流向来看,Buy+是2013年“All in 无线”的再现。
从无线化再到试水VR,湘菜认为:“在电商领域,阿里尝试VR较早,Buy+项目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探索未来VR时代,我们的线上购物会变成什么样子?”湘菜和团队想象着未来,畅想的画面呈现在一支今年愚人节上线的概念短片里,尽管当时的看客难辨真伪,但短片迅速被广泛转发,点击量达数千万,表现出消费者对下一代购物方式的期许。
手机淘宝上有了VR购物入口
实际上,湘菜很早就对外传递了阿里在VR技术上的野心。2015年双11落幕不久,湘菜登上在西安的TED演讲舞台,以PC向无线转移作为开场,而后提到“移动互联网正在慢慢把那些虚拟行业里面的体验和现实相融合”。
2016年1月份,高盛发布一份让整个行业兴奋不已的报告——《VR与AR:解读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这份报告指出零售行业将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重点发展的九大应用领域,其市场前景在2020年可达到5亿美元规模,在2025年将达16亿美元。
在蚂蚁金服虚拟现实的F工作室,算法专家吴军(花名“舜钦”)当时也研读了这份报告,其中一句话让他看清了此时此刻入局虚拟现实的必要性。报告指出,“正如我们曾见证了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VR和AR产业将有可能变革现有市场,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
虚拟现实成为下一代大型计算平台,是行业和创业者争先恐后进入VR领域的决定因素。尽管现有技术使得VR体验起来并不完美,但很多人依旧指望着在这风口抢占未来市场的先机。
随后的2月份,阿里巴巴以7.94亿美元领投了美国公司Magic Leap的C轮融资,后者被公认为AR(增强现实)领域最具潜力的公司之一,阿里集团董事局执行***蔡崇信加入Magic Leap董事会。
阿里推出的一系列组合拳,证明其已对VR购物虎视眈眈,Buy+产品则是它迈出的第一步。
大胆出新
GM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介绍,Buy+其实早已迫不及待出现在大众眼前。
本次双11的Buy+,更像是海外品牌的秀场。梅西百货、Target、Costco、宝洁、松本清,秋叶原动漫店Tokyo Otaku Mode,澳洲最大连锁药房Chemist Warehouse和健康食品Freedom Foods,这些拥有线下门店且中国消费者难以触达的品牌成为Buy+优先选择的品牌商。
梅西(中国)百货副总裁李于辉记得,一天,他忽然接到来自阿里的电话:“今年双11有一个购物会场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请梅西百货在24小时之内告知是否参与。”
从李于辉向美国总部高层汇报完,到决定参与这项未曾有人尝试的Buy+计划,仅用了2个小时。“尽管和美国时差12小时,但是我们快速做了决定。”李于辉说,更令他惊讶的是,“在我们决定参与的两天后,Buy+拍摄团队就出现在了梅西百货位于曼哈顿海诺德广场的旗舰店。”
初试VR电商,Buy+团队毫不犹豫地选择将其搭载在手淘这款用户日均打开7次的手机应用上。手机搭配着成本较低的VR手机盒子,为的是让更多用户体验到未来的购物模式。然而,手机也限制了Buy+亮相方式。
“VR渲染对手机配置要求太高”,湘菜说。在上游产业链还不能提升渲染效率的情况下,全景视频成为折中方案。
为了不影响梅西百货正常营业,全景拍摄是在营业结束后进行,商场场景拍摄只用了5~10分钟便结束。湘菜说,主要的时间还是花费在商店商品的重新布置,设备架设上。“基本上每个实体商店要花费4个小时。”
Buy+团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商品的建模和标定上,这是最耗费时间的步骤。为了快速上线,Buy+团队选取了讨巧的建模方案:利用相机每隔10度拍摄一张照片,快速拼接成为一个3D图形,结合描述形成商品详情页。接下来,在拍摄完成的实体店视频中,标注出产品的位置,关联到商品详情。“我们还要做调整优化,每个商店的时间都要3~4天左右”,湘菜说。
通过这种方式,Buy+项目成员带领着拍摄团队奔赴3个国家收集素材。
虽然本次上线的百来个商品,相比数以亿计的淘系商品,数量上显得微不足道。但湘菜认为,Buy+上线当前的任务是尝鲜试水,带给消费者的是未来购物的想象空间。
支付手段要与时俱进
带上VR眼镜,如同坐上穿梭机,立即穿越到了纽约曼哈顿,置身于美国最大百货公司——梅西百货,琳琅满目的商品瞬间涌入眼前。同时,一颗蓝色圆点随着视线而移动,当你的双眼盯着一只当季新款钱包许久,系统会自动判断这是你心怡的商品。随即这款钱包就会从货架上“飞”到眼前,弹出商品详情,询问你是否购买。视线控制圆点确认购买后,弹出支付密码输入框,令人惊奇的是,随着视线移动就能完成密码输入和购买。
虚拟现实带来了焕然一新、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而VR Pay的应运而生帮助Buy+搭建了购物、支付的闭环。
2016年7月,淘宝“造物节”前夕,蚂蚁和阿里两个团队的人趁着的空隙在上海一聚。而这次短暂交流,推动VR Pay正式立项。
据舜钦回忆,蚂蚁金服早在6月已经开始启动虚拟支付立项前的案例和市场前景调查。
当时,阿里巴巴已不是第一家VR电商的尝试者。美国电商平台eBay早于5月18日,联合澳大利亚零售商 Myer推出了第一家虚拟现实百货商店。打开“ eBay 的虚拟现实百货”手机应用,带上VR眼镜,凝视产品几秒钟,就可以把它放进购物车。然后摘下VR 眼镜,返回eBay app 付款,看似正确的逻辑,却有着一个巨大的漏洞。
摘下VR眼镜付款意味着用户会跳脱沉浸式购物环境,更重要的是,浏览深度被中途打断。这让F工作室团队欣喜,像是找准了对手的命门,团队的研发方向变得明朗。“在保证支付安全的大前提下,让用户体验在VR环境里直接完成支付”,舜钦说。
3个月的研发过程中,团队尝试了不同的支付手段:利用声纹解锁,需要用户前期设置;指纹支付仍需要将手机从盒子抽出;外置键盘输入增加了用户额外的成本,因此上述这些方法被一一排除。
蚂蚁金服F工作室VR Pay***分成员 图 / 李俊
F工作室用大量不同品牌设备测试VR Pay。图 / 李俊
目光凝视和点头输入密码是团队最终确立的交互方式。在购物过程中,用户的目光会被追踪,当目光停留在被标记的商品上,就会出现相应的商品信息和购买按钮,凝视购买按键,就会进入支付页面,舜钦称,“目光凝视和点头输入密码付款都不需要用户花额外的时间去设置、学习,更关键的是这种适配VR的特殊支付方式能够达到手机支付宝交易的安全水平。”
近4个月来,为了实现“逛街”和支付的无缝连接,蚂蚁金服的F工作室和阿里巴巴GM 实验室在钉钉上保持着实时沟通,尹欢密(花名“欢密”)是蚂蚁金服F工作室VR Pay的产品经理,也是高级交互设计专家,不断弹出的群通知占满她的手机屏幕。业务交流最频繁的时间,舜钦每周亲身往返两个园区多达3~4次。
随后,10月,VR Pay完成研发,一切就绪。
在F工作室团队看来,解决Buy+的支付闭环只是第一步。VR Pay的发展路线将会像支付宝一样,在起步阶段先倚靠获取最便捷的淘系电商资源,而后再向外延伸。
舜钦认为,VR Pay在未来将开放SKD(软件开发工具包)开发接口,对接各种第三方App的支付方式,包括第三方在线商店、VR视频直播打赏、VR游戏充值等场景,“场景其实可以更广阔,比如线下利用虚拟技术看房后,可以直接通过VR Pay交定金。”
淘宝VR化仍需磨砺
淘宝是一个在传统PC时代就成长为巨无霸的电商平台,它从PC转移到手机屏幕花了近7年的时间,好不容易将浏览路径、用户交互和支付方式匹配到方寸之间,GM 实验室已经开始考虑应该如何让商家和用户忘记移动端,向VR平台靠近。
实现VR电商的重要一环,就是给大量商品3D建模。在建模上,Buy+平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湘菜对目前的结果仅给了一个合格分。
“高质量的建模,不仅要还原立体效果,还要尽可能的恢复商品原本的材质,布料柔软和飘逸度,甚至是光影——根据不同面料反射出的光亮,都是高水平建模的表现。”湘菜说,“VR行业在内容上的现状,就是处于数量和质量不可兼得的窘境。”
如何快速低成本捕获VR内容仍是一个核心挑战。“目前一个商品建模要20元美金“,湘菜表示,Buy+上线后,GM 实验室将会把重点转移到“造物神计划”。
“造物神计划的目标是实现低成本商品建模,”一边说,他一边打开手机淘宝,展示一些已经开始尝试通过3D建模的商家,“我们在密切观察这些商品数据,如购买转化率等,了解3D建模是否有助于提高商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平面详情页上展现3D商品是一个过渡期,更像是对商家和消费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然而,商家和消费者是现实的。湘菜表示,“从没有想过把商家和用户硬拽到Buy+产品上。”在他看来,为商家提供额外的价值成为招纳大量商家参与的必要条件。
“All in VR的时代会到来吗?”面对抛出的这个问题,湘菜犹豫了一下,“目前我们其实是在探索未来”,他没有否认,也没有断定。但湘菜认为,GM实验室成立的意义是在帮助阿里积累两个关键变量,除了3D建模能力和素材累积外,就是整个研发团队和体系,二者相辅相成。
“如果有机会变成VR淘宝的话,整个淘宝团队需要更强的VR开发能力,将来可能在组织架构上会发生一个非常剧烈的变化”,湘菜做了一个大胆预测,“目前整个淘宝团队里,具备VR开发技术和相关运营能力的人员并不多。”
在探索新消费方式的背后,阿里将面临一场人力的迭代,就连湘菜和舜钦在加入VR开发前都不具备虚拟现实需要的技术。湘菜花了2个月的时间突击学习了3D游戏引擎渲染和图形学的技术知识,舜钦也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即便移动端VR业务仍在摸索中,PC端的VR模型仍未露面,两个集团的AR团队却早已组建完成,研发着具有前瞻性的产品。
关于VR购物,马云,阿里巴巴,VR的新闻
- (2024-02-21) Meta AR/VR专利分享用户自由穿梭不同App世界,无需中转HOME大厅
- (2024-01-09) 苹果发布Vision Pro App上架指南:只能叫“空间计算”,并把AR、VR、MR等列入黑名单
- (2024-01-09) 苹果Vision Pro将于2月2日在美国上市,1月19日开始预售,售价2.5万元
- (2024-01-03) Meta:Quest MR渐露成功,前20应用有7款为MR
- (2023-12-21) 传苹果岗前培训禁止员工在Vision Pro介绍中使用“VR”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