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3 > 游戏资讯 > 科技新闻 > 正文

迪士尼+环球史诗级联手!剑指AI巨头:谁动了我的米老鼠和小黄人?

2025-06-14 08:33:21 神评论

wuhu快报

文 | Roro

编辑 | IP保护计划

当地时间6月11日,迪士尼和环球影业联手对Midjourney提起版权诉讼,指控后者侵权。

这是好莱坞巨头首次对生成人工智能公司采取法律行动。

网友们纷纷热议,一个高赞评论提到“我不在乎迪士尼赢不赢,我只想看到AI完蛋。”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事件?

Midjourney是一家人工智能图像生成领域的顶尖公司,成立于2021年(2022年公测),与Stable Diffusion和DALL-E被公认为AI绘画领域的三巨头。根据数据公司DemandSage统计,Midjourney全球注册用户数已突破2000万,预估已获3亿美元的收入。

来源:DemandSage 时间:2025年6月9日

在推特中,Midjourney有这么一段对自己的介绍——全新研究实验室,探索新的思维媒介,提升人类的想象力——

难道,它是真的没有意识到当下的所作所为恰恰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吗?

在迪士尼和环球影业长达110页的诉状中,它们控诉,Midjourney利用其版权库,生成并传播了大量《星球大战》《小黄人》《怪物史莱克》《冰雪奇缘》《狮子王》等作品中的——著名角色未经授权副本。

并且提供了一系列Midjourney生成图像与原版影视素材的对照示例,指出即便用户输入诸如“超级英雄战斗场景”等模糊提示,也能生成极类似于蜘蛛侠、雪宝、功夫熊猫等经典角色的图像。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示例材料:

Midjourney生成 v. 尤达

Midjourney生成 v. 冲锋队员

Midjourney生成 v. R2-D2和C-3PO

Midjourney生成 v. 巴特·辛普森

Midjourney生成 v. 辛普森一家

Midjourney生成 v. 功夫熊猫

下滑查看更多对比材料����:

针对这次提出诉讼的必要性,迪士尼和环球的相关负责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迪士尼首席法务与合规官Horacio Gutierrez:“我们世界级的知识产权建立在数十年的金融投资、创造力和创新之上——这些投资只有在版权法赋予创作者独家获利权的激励机制下才能实现。我们看好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景,并乐观地认为它可以被负责任地用作促进人类创造力的工具。但盗版就是盗版,即使它是由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实施的,也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侵权。”

NBC环球执行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Kim Harris补充道:“创造力是我们业务的基石。我们今天采取这一行动,是为了保护所有艺术家的辛勤劳动成果,他们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娱乐和启发,也保护了我们在内容上投入的大量资金。”

Midjourney创始人本人怎么看?

截至发稿,Midjourney未对此次被诉做任何回应。但是我们找到了一份2022年《福布斯》对Midjourney创始人戴维·霍尔茨的采访——在这一采访中,霍尔茨曾回应了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① Midjourney就是通过大规模搜集【互联网已发布】的开放数据集进行训练,并理直气壮称这是行业普遍做法;② 技术限制,Midjourney 无法追踪上亿图片来源及验证所有者;自己追踪不到真实所有者,就不允许艺术家主动要求停止自己的作品被训练,同样是因为技术限制,艺术家无法主动要求自己的姓名不在提示词中出现;③ “监管是个有趣的话题”,AI生成的自由和版权保护需要达到平衡,并表示“希望Midjourney自己的干净的”。

访谈中,霍尔茨对关键问题回应的原文翻译(滑动查看)——

福布斯:数据是如何构建的?

霍尔茨:对互联网数据的大规模搜集。我们使用已发布的开放数据集,并基于这些数据集进行训练。而且我得说,这是所有人都会做的事。我们并不挑剔。在究竟需要多少数据以及模型质量方面,科学发展得非常迅速。真正弄清楚这些问题还需要几年时间,到那时,你可能几乎不需要什么数据就能训练出模型。没人真正知道这些模型能做到什么程度。

福布斯:你是否征求了在世艺术家或仍受版权保护作品的许可?

霍尔茨:不。实际上没有办法获取一亿张图片并知道它们的来源。如果图片中嵌入了有关版权所有者之类的元数据,那就太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也没有相关登记系统。没办法在互联网上找到一张图片,然后自动追踪到其所有者,也无法采取任何方式对其进行验证。

福布斯:艺术家们能够选择不被纳入你们的数据训练模型吗?

霍尔茨: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目前的挑战在于弄清楚规则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是某件作品的创作者,还是只是在作品上署名而已。我们还没有遇到过有人希望将自己的名字从数据集中删除,而我们实际上又能在数据集中找到其名字的情况。

福布斯:艺术家们可以选择不在提示词中被提及姓名吗?

霍尔茨:现在还不行。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强调,我们得找到一种方法来验证这些请求,这可能会变得很复杂。

福布斯:你认为是否有任何政府机构拥有监管这项技术的管辖权或权力?如果有,你觉得他们应该进行监管吗?

霍尔茨:我不知道。监管是个有趣的话题。你必须在行事的自由和受保护的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技术本身并非问题所在。这就好比水,水可能很危险,你可能会溺水。但水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避免危险的部分就禁止使用水。我们确实希望确保我们的水是干净的。

采访原文——

福布斯《创始人戴维·霍尔茨谈人工智能对艺术、想象力和创意经济的影响》(2022)重要回应原文

从采访中,我们多少能看出来Midjourney创始人应该知道,或者说至少了解一些公众、艺术创作者等对AIGC侵权的忧虑。但他却一直以“技术限制”和所谓的“自由”作为将自身所作所为“合法化”的有利说辞,对原创作者们的诉求更是选择“视而不见”。除非他和团队从来没用过【搜索引擎】,没有尝试过输入“星球大战”,查找其版权公司、制作公司及幕后艺术家,想必事实肯定非他所述,实际上他们只是想“空手套白狼”。

好莱坞影业巨头(最强法务部)对Midjourney的起诉,本质上也为AI生成的“为所欲为”拉响了警告!

迪士尼环球要求的索赔到底是否过分?

澎湃新闻的记者专门为大家整理了诉状中提及的主要被侵权IP的目前全球累计收入,已超过1738亿元,这也正是在数十年的积累投资下,在拥有版权所属权的前提下所获得的。

来源:澎湃新闻

而Midjourney恰恰破坏了这份“版权法赋予创作者的独家获利权”,为此迪士尼和环球列举了以下几大“AI罪行”:

1. 典型的版权搭便车者和无底洞般的剽窃者

“通过擅自使用原告的版权作品,继而分发公然包含并复制迪士尼和环球知名角色的图像(及即将推出的视频)—— 且未为这些角色的创作投入一分一毫 ——Midjourney 堪称典型的版权搭便车者和剽窃无底洞。盗版就是盗版,无论侵权图像或视频通过人工智能还是其他技术制作,其侵权本质都不会因此减损。Midjourney 的行为侵占了迪士尼和环球的知识产权,更威胁到美国版权法的根本激励机制 —— 正是这一机制推动美国在电影、电视及其他创意艺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诉状第2页第2段)

2.每部被侵权作品的法定赔偿最高可达15万美元,总计2000万美元起

“鉴于 Midjourney 的故意侵权行为,每部被侵权作品的法定赔偿最高可达 15 万美元,或根据《美国法典》第 17 编第 504 条主张其他适当金额。” (起诉书中列出了150多件涉嫌侵权的作品——这意味着如果迪士尼和环球影业胜诉,诉讼造成的损失可能超过 2000 万美元。)

(诉状第103页第209段)

一个小插曲是——有媒体爆料,迪士尼曾在诉讼前多次提醒过Midjourney,让它们采取措施停止产品对其版权的侵害。因为迪士尼了解到Midjourney有能力、且能够轻松地阻止其产品对他人版权的侵害。然而,Midjourney无动于衷。于是,迪士尼联手环球影业正式发出大招!

国内外叫好声一片 但又是哪群人在支持?

我们来看看外国网友怎么看这件事:

显然,很多网友等这一天已经等很久了,即大版权方快点起诉这些GAI公司(GAI,Generative AI,生成式AI)。

但也有不少网友是支持Midjourney的,或者说他们支持的是GAI的发展。

另外,还有网友推测这迪士尼在为自己的GAI做准备,所以先提前打击一下“竞争对手”:

最后,还有人问出了一个粉丝们会很关切的问题——(使用GAI制作的)粉丝艺术也是抄袭吗?

国内网友又怎么看呢?其实和国外网友差不多。

总得来说,此次诉讼引起的大众讨论与之前AIGC侵权所以引起的争议并无太大的差异,但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都应该以版权保护为前提。

如果胜诉,将给行业带来哪些意义?

作为好莱坞首次,而且原告又正好是文娱行业当之无愧的“版权大户”,这次诉讼无疑再次将AI训练数据的合法性与否推到了风口浪尖,如果胜诉,无疑将有机会驱动整个行业的生态重塑。

Midjourney被指未经授权用迪士尼、环球版权作品训练,暴露了“网络数据可随意使用”的盲点。越来越多的AI厂商更要审视自己的数据策略,从根源上就确保自己的“合法化”,才能真正做到AI健康生态。

不论是提示词以及生成过程,AI公司都有义务在前期签好版权协议、划分收益区间的同时,保证是在相关版权方及艺术家知晓被使用频率的情况下进行。

针对赔偿标准的限定,若法院支持按“每项侵权×15万美元”索赔的方式,将为未来 AI 版权案设定量化赔偿标准,加速版权方提起连锁诉;同时过高的成本也会促使一部分资本主动放弃“铤而走险”。

自AI存在的那天起就在讨论针对性制约措施

对于AI生成内容的合法性、版权的问题,国内外的普通用户、技术公司、版权公司其实都有些管制滞后,对于一个新技术本身,这或许确实也是前期的必经弯路,这也是为什么迪士尼和环球影业的起诉这么受关注,希望这次诉讼结果能进一步推动所有人对AIGC和版权保护边界的认识。

从去年国内首起AI侵权案被判500元,到“奥特曼”案的1万元,再到今年三月AI生成者之间状告的1万元——

上述案例成立的判定标准——AI 是工具,人类是作者;过程控制显独创,结果表达受保护。是否构成侵权要看具体情况,但是未经允许使用有构成侵权的风险!

能看出大家的确是越来越重视“AI生成版权纠纷”的解决,只是介于侵权本身的具体赔偿金额难以界定等限制,或许无法真正做到让被侵权者满意,也没方法让侵权者得到“惨痛的教训”,只能说,要想达到多方满意,道阻且长。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英美法系、欧盟以及日本那边是怎么看待AIGC和版权争议问题的(以下资料、观点和解读参考了锦天城-李章虎律师于2025年3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版权战:从中国司法突破到全球立法博弈》一文):

1. 英美法系:AI不是作者,作者只能是人类

美国版权制度认为,作品必须是由“人类”创作的才能受到版权保护。如果完全是AI自动生成的,没人参与或参与度很低,就不受保护。

过往案例:

· Thaler诉美国版权局案:一个AI开发者想把他AI系统自动生成的图片注册版权,把AI列为作者。结果美国版权局拒绝了,法院也支持了版权局的决定,明确说“人类作者是获得版权的必要条件”。

· 《Zarya of the Dawn》漫画案:美国版权局撤销了一本含有AI插画漫画的插图版权注册,因为他们认为,用户只是输入指令,并不能完全控制AI生成图片的具体结果,所以不能算用户是作者。

· “猴子自拍案”:这个案子虽然和AI无关,但它也佐证了英美法的这个观点:连猴子自己拍的照片都不能获得版权,因为猴子不是人类。

Thaler 诉美国版权局案

Zarya of the Dawn 漫画案

猴子自拍案

英国则稍微折中一点,目前认为——如果作品是“由计算机在无任何人作为作者情况下生成的”,那么版权归那个“做出创作所需安排的人”,比如程序设计者或操作者。英国在版权法中引入了特殊规则,1988年《英国版权、外观设计和专利法》第9(3)条规定:对于“由计算机在无任何人作为作者情况下生成的作品”,视为由“进行创造所需安排的人”作为作者 。这意味着在纯计算机生成作品情形下,英国法将作品归属在幕后作出实质安排的主体(可能是程序设计者或执行操作的用户)。

2.欧盟:还在探索

欧盟法律体系同样要求作品体现作者自身的智力创造,并明确表示不应给AI实体法律上的作者地位。但目前,欧盟更多的是通过其他制度(如数据库权、反不正当竞争法)或合同约定来解决AI时代的数据和内容权益问题,而不是直接在版权法里解决有关争议。

3.日本:相对先锋

对AIGC本身,日本同样以人类创作性为根本标准,截至目前,纯粹AI独立生成的内容仍未被日本司法承认享有著作权。但日本在数据训练问题上很先锋,新设的“信息解析”例外条款(2018),允许出于机器学习等目的(动作),自由使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进行数据训练。

前不久日本Animon Dream Factory株式会社推出的全球首个动漫专用 AI 视频生成平台“Animon.ai”,宣称过去需要几十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在三分钟内就能完成,当时开发者CEO提出了一个迷之自信的宣言——“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让所有动漫迷都能成为下一个宫崎骏的未来。”如今,与Midjourney此次的反应一样,Ainmon.ai 也选择了(暂时)沉默。

强蹭宫崎骏热度,号称三分钟就能做动画,AI为何频频惹众怒?

尽管AIGC相关版权界定尚处于模糊地带,但想必在座的大家心中都拥有一个共识:原创作品应受到尊重与保护,因为“公平”一直是人类发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

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往往是一位或多位艺术家、创作者花费数月、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思考、探索与时间的结晶。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血与泪,同样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在AI技术为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或许某些资本家更需要冷静下来,叩问自己——生产力和效率之间更底层的关系是什么?人类所谋求的仅仅是更快的价值交换吗?如果无法真正洞察,那想必眼前拉拢的财富迟早会以不同的方式失去。

///// 今日话题 /////

你觉得迪士尼和环球影业联名起诉AI公司事件怎么看?

EN

【来源: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