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pTap78%好评难掩争议,《代号砰砰》首测暴露了哪些问题

2025-06-01 18:36:01 神评论
‍‍

文 | 马晓迪‍编辑 | 果脯

近几年,多数女性向游戏都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答案,即依靠“甜蜜恋爱+事业点缀”的固定公式,持续带给玩家安全且满足的情感体验。但随着女性向游戏玩家需求的不断转变,市场中也逐步出现了一些看起来有些独特的产品。

比如不久前首曝并完成首测的《代号砰砰》。

首曝时,这款产品就凭借独特的美术设计吸引了玩家的目光,甚至被调侃是“女性向1999”。而当大家深入了解后,更是发现了这款产品的独到之处——它不再追求单一恋爱型的安全情感体验,反倒是毫不掩饰地将女性向游戏玩家的主体性与权力欲望摆到台面。

《代号砰砰》就像一枚突然上膛的子弹,在女性向游戏市场打开了一道裂缝,展开了一场充满颠覆意味的“反叛”实验。

“反安全牌”的设计是一场颠覆认知的叙事

女性向游戏向来不缺少事业线的塑造早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答案:玩家化身追求爱与理想的女主角,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男主们展开浪漫邂逅

《未定事件簿》中玩家化身律师追查真相,为正义发声;光与夜之恋中玩家作为设计师追求艺术的真谛;《恋与深空》中玩家拿起武器成为捍卫城市和平的猎人......这些游戏都在试图平衡爱情与理想本质上没有脱离事业为爱情辅助的框架。

《代号砰砰》不同。直接将权力斗争锁定为叙事主线,让所有情感沦为权力的附属品。

在这里,玩家扮演的黑帮家族继承人肩负复仇与复兴家族的使命,游走在上流社会与黑道世界之间她无需兼顾事业与爱情,因为所有情感互动本质上都是扩张权力的战术工具。她凭借异能、权谋和武力直接主导互动,如用“死亡之吻”威胁“某某人”、用枪支宣示主权,甚至可以要求男性角色臣服于自己的规则。而与失散多年的竹马“野狼”重逢后,女主不会因为儿时的感情盲目心软,而是敏锐怀疑他的接近是否别有目的。

男性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守护者”或“救赎者”,而是各怀野心、利益至上的“合作者”甚至“工具人”。游戏通过将男性角色的情感互动嵌入权力斗争的框架,模糊了恋爱与权力的边界,使玩家从被保护”“等待被爱主动操控体验转变,满足了玩家对主体性权力的深层需求——玩家是能掌控自己命运、主导人际关系的主动者。

这种权力不是简单的武力压制,而是包括情感操控、策略布局等的综合掌控力,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权力快感

这种设计彻底颠倒了传统女性向游戏人设模板,将叙事焦点从情感投射转向权力掌控。而让创作团队放弃女性向游戏已有“标准答案”的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代号砰砰》的创作团队不眠夜工作室新成立不久,其成员从业经历基本涵盖了市面上的群像女性向游戏和部分其她女性向。或许也是这些经验,让她察觉了头部作品都在深耕"安全区"却忽略了"复杂的成人向"市场巨大空白。

传统女性向游戏往往回避权力欲、控制欲情欲等更为复杂危险的情感需求玩家被动地享受着游戏引导出来的各类体验,而《代号砰砰》则大胆瞄准这些被忽视的需求。PV首曝时明确的18+定位,测试问卷中纳入的"Daddy""S""M"等小众XP选项,为的就是筛选出具有成熟生理和心理的玩家群体,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近年来,大众娱乐文化中"恶女"角色流行揭示了女性对多元角色的渴望《黑暗荣耀》文东恩、《长月烬明》叶冰裳《宫锁沉香》琉璃、《小鱼儿与花无缺》江玉燕等古早角色更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翻红

《代号砰砰》将“恶”重构为生存策略,女主在权谋中保持清醒,拒绝“圣母化”标签,既非传统意义上的“恶”,也不是需要被拯救的“善”,而是处于灰色地带的复杂个体。

这种设定打破了传统女性向游戏中角色的单一性,让玩家看到:女性角色可以摆脱非黑即白的道德框架,以复杂、真实的姿态在权力网络中周旋,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不仅是对角色塑造的突破,更是对女性向游戏题材的拓展——原来女性玩家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快感,而不仅仅是谈一场甜甜的恋爱。

激进创新的争议与风险

然而,《代号砰砰》的“反安全牌”设计看似开辟了新赛道,其颠覆性叙事与人设创新的背后却也潜伏着多重风险。这场实验的问题,在首测阶段已初现端倪。

将《代号砰砰》小红书官方账号首曝PV下的评论区进行数据抓取并提取高频词制作词云图,可以很明显看到玩家关注的关键词集中在“百田”“女性向”“食物语”“乙游”“BL这些有关项目背景的讨论此外“配音”“玩法”“代入”“画风”“预约”等也受到高度关注。

传统女性向游戏通过模糊主控设定来增强代入感,而《代号砰砰》却大胆塑造了鲜明性格、红发绿瞳的女主形象。这种设计有助于吸引那些厌倦了"无面人"设定的玩家——她们希望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独立自主的女性主角,而不是等待被男主拯救的空白容器。

只是对于习惯了"无痛代入"的玩家来说,鲜明的人设反而成了障碍,她们难以将自己融入这个强势的女主角色,导致代入感下降。

这种分歧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玩家群体对"女性向游戏主角定位"的不同理解:一边追求角色主体性独特性的塑造,另一边则更看重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更尖锐的矛盾在于性向标签的模糊性。游戏刻意未限制角色互动方向(BG/GB/BL/GL/CP),从首测玩家反馈来看,更像是试图以“ML(全员媚女主)”兼容多元XP,但却在社群引发诸多争议:有的玩家明确表示不想在女性向游戏中看到BL剧情,而有的玩家是包容度较高的“杂食党”

这种争议在各大平台的评论区持续发酵,反映出女性向游戏市场内部的细分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而游戏试图兼顾所有群体的做法,反而可能导致核心用户的流失

更为关键的是,从首测来看《代号砰砰》的硬质量也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

比如权谋叙事题材往往高度要求文案质量从首测玩家的评价来看,游戏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尽管PV和美术风格成功塑造了女主杀伐果断的形象,但实际剧情却显得流水账式平淡,缺乏紧张感和节奏感。这些情况同样反应在其他角色上,很多游戏CG张力满满,但实际的剧情与之不相匹配,看起来颇为割裂

现有的服装设计也存在矛盾女主作为黑帮家主,服装却更像华丽的大小姐礼服,裸露元素的运用还带有明显的刻板印象,部分女角色的设计甚至被玩家质疑存在男凝视角,表情和姿态让人感到不适

而在玩法方面,横板枪战虽然操作简单,但过于依赖数值且缺乏策略性。在《代号砰砰》强调的主体性基础上,这又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女性向玩家也可以追求更复杂、更强势独立的表达,那么为什么玩法要局限于休闲小游戏或是简单的技能释放——有深度,有策略的玩法机制应当更加契合这款游戏的核心表达。

目前首测展现出的核心玩法,让《代号砰砰》未能充分发挥题材优势,反而显得有些遗憾

此外,游戏中的暴力和性暗示元素也面临着政策审查的风险。黑帮火拼的血腥场景、带有捆绑元素的互动画面,虽然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却可能触碰政策红线。如何在保持艺术表达和满足审查要求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团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玩家的评价

截至目前(5.30号),《代号砰砰》TapTap已收集到193条测试玩家评价,其中150条好评(78%)、38条中评(20%)及5条差评(3%),整体评价不错。

从现有玩家反馈来看,《代号砰砰》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

对于美术风格、配音、BGM以及人设上面,大部分玩家在试玩过后给出了好评,在战斗玩法、体力资源获取以及文案剧情方面,则存在着许多不足。此外在首曝PV评论区中争议比较大的BL情节,从目前测试内容来看并没有呈现,争议最大的反而是女主的着装问题。

根据TapTap限量测试评论区综合排序前50的评论,按照惊喜点、失望点、争议点做三级分类,并采用图表化呈现。

《代号砰砰》的优缺点如此鲜明,恰恰说明它不是一款平庸的产品。当多数女性向游戏还在依靠工业化生产输出"安全糖分"时,它敢于跳出舒适圈,尝试充满风险的叙事实验。

玩家的严格审视,正源于对它的期待——玩家希望看到女性向游戏能够突破情感消费品的定位,成为承载更复杂情感和价值观的载体。这场冒险的成败早已超出产品本身,检验着女性向游戏赛道的包容度和创新潜力。

如果团队能够根据玩家反馈优化叙事逻辑、提升玩法深度,真正实现"复杂成人向"的承诺,或许能为行业开辟新的范式;但若只是停留在营销噱头,最终可能沦为一场概念泡沫。

无论如何,《代号砰砰》的出现已经证明:女性向游戏市场需要这样的"反叛者",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游戏作为艺术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关注「36氪游戏」,获取交流群二维码。

【来源: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