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定力,中国车企们最该「卷」的事
“可以再搞搞价格战,销量还能冲一把,但我们不想了,后面还有新技术和新产品引入,2026年能到150万辆规模就挺好了!”
2024年末,一家大型合资车企销售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即使这家车企在以往十几年间获得了年约百亿元的净利润积累,但也不想陷在没有底线的行业内卷中了,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心满意足。
如这位销售负责人的感受一样,“内卷”已经成了当今中国车市的关键词。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一些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生态的“无效内卷”不断蔓延。其中,无休止的价格战在抬升了整体销量规模的同时,摊薄了利润。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2024年1至11月的汽车行业利润仅4.4%,同比下降7.3%,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6.1%的平均利润率,明显偏低。仅从价格战升级的2024年11月看,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5%,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3.3%。
不少中国车企在高调宣布销量破纪录的同时,忍受着无效内卷带来的利润下滑之痛,一时不知从何再卷。
新旧动能转换下,有人明显着急了
其实,早在2024年开年,央媒《经济日报》就罕见发文,痛批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些乱象,呼吁行业关注实事求是,专注技术研发,不要陷入过度营销的误区,要保持务实态度。
不少知名经济学者,也先后发表过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无效内卷的反对态度。比如经济学家马光远曾公开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应该在科技、创新层面进行良性竞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稻葵也认为”卷价值、卷技术而不是卷价格,要卷就要突破天花板,而不是在地板上卷。”
然而事与愿违,2024年3月,某车企在推出新车型的司时,提出了“电比油低”的概念,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打到8万元以下,几十家车企陆续跟进,最终引发了长达一年的价格战,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车品牌也放下身段加入价格战中。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2024年全国车市价格战持续激烈,全年降价车型达227款,大幅超过2023年的148款和2022年的95款。其中,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8万元,降价力度达9.2%。相比之下,常规燃油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3万元,降价力度达6.8%。
实际上,车企打价格战看似对消费者有利,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业内人士表示,价格战让一些车企的经营承压,出现了为控成本而偷工减料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消费者权益,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贴上了“低价低质”的标签。
另外,一部分车企为了短时间补齐技术短板,用了一些非常规手段。
2024年6月,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理事长贾可在一场公开活动上爆料称,中国汽车由于内卷严重,甚至出现了技术抄袭现象。
“不能否认有些车企在垂直整合上有自己的技术优势,但是同样不能否认,有些车企在供应商辛辛苦苦做好方案开源技术后,就一脚把供应商踢开,然后自己垂直整合。这样垂直整合的产品,有不少虽然安全性和可靠性不如供应商,但是对于这样的厂家来说,能用就行。”
尽管贾可没有点名道姓,但不少行业人士都明白其指向。据媒体报道,某车企去供应商公司考察时带走了项目图纸和技术介绍,回去直接抄袭,让该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公司将其拉入“黑名单”。
从价格混战到低价低质,再到技术抄袭,无效内卷模式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浮躁心态所致。当大家都在追求速胜时,会缩短技术研发与产品定义时间,寄希望于走“捷径”,忽视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对上下游产业链,更造成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
从“内卷求生”到“价值重构”
采访中,一位从业者坦言自己甚至怀念燃油车时代,那时尽管市场被BBA、丰田、大众等外资、合资品牌霸占,但中国品牌的“抱团”意识很明确。那时,当某一家中国车企出现热度高的产品或销量明显上涨时,其他品牌并不会立刻发动价格战,因为当时大家的目标是壮大中国汽车,各自的发展路径相对清晰,尽管并未掌握核心技术。更何况,当时大家综合实力相差不大,大都能做到急而不乱。
不过,到了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中国汽车实现了“换道超车”,大家都可以突破固有的标准抢占先机。于是,抢赛道、抢窗口就成了很多车企的“关键任务”。在这位从业者看来,缺少战略定力成为一种行业通病。其实,越是高速发展阶段,越要保持战略定力,正如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车速越快,手握方向盘就要越稳。
相比之下,少数聚焦高端市场的中国车企,却在价格战中表现出足够的定力,并且实现了销量增长。其中,华为鸿蒙智行旗下问界车型,终端售价基本保持在40万元以上,2024年销量超过42万台;蔚来则在2024年实际成交价30万元以上的纯电市场上,销量超过国产新势力之和,还超过传统豪华品牌之和。
在传统的汽车消费淡季1月,蔚来公司交付了13,863台新车,同比增长37.9%。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公开表示不参与价格战。在2024年3月的一场采访上,李斌称价格战最终要回归商业本质,即从卷价格变为卷价值。
“不同品牌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最终还是要回到价值创造。”李斌表示:“在这样一个比较混沌的时候,品牌分层没有形成,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还比较混乱,这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方向,从用户的视角去看看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李斌所说的“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方向”,即是一种“卷定力”的表现。专业人士对此表示,“卷定力”意味着在激烈竞争中,车企有能力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来有效控制产品成本,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对抗无效内卷。
卷定力,“持续投入”是必选项
作为从不参与价格战的品牌,蔚来从2014年成立之初,就把战略定力写到了基因里。尽管十年间行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但蔚来一直在坚持朝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发展,并在技术、补能等方面持续投入。
蔚来对于技术的投入近乎“痴迷”,至今530多亿元的技术投入,在新势力中排名第一。据媒体报道,2022年蔚来研发投入为98.0亿元,同年理想为65.1亿元,小鹏为54.8亿元。2023年,蔚来研发投入为134.3亿元,同年理想为105.9亿元,小鹏为52.8亿元。
谈到对技术的投入,李斌在2024年末的一场直播中直言:“享用新技术是要花钱的。”李斌说,第一个开发出一项新技术的公司,所花费的成本是第二家公司的3倍至4倍甚至不止,而技术成熟了以后,使用技术的成本就会有效下降。“蔚来是不是可以选择跟在别人后边呢,也可以,但是我们作为一个高端品牌,在研发和创新技术方面的投入,我想它会有回报的,用户也是买单的,这也是为什么蔚来在高端纯电市场能够有40%以上的份额。”李斌表示。
根据统计,蔚来拥有全球研发人员11000人左右,全球申请中及已授权专利总数达9300项,构建了12项全栈技术布局,产出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技术成果,包括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NX9031,以及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实现了“有芯有魂”的突破。到2024年末,蔚来全球专利超9300项,在新能源车企中居首。
按照蔚来的初衷,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持续投入,是行动必选项。为了解决用户补能焦虑,蔚来多年持续布局充换电建设,目前在全国布局超过3000座换电站和超过25000根充电桩,是全国建设充换电设施数量最多的车企。
蔚来在技术和补能等方面的投入,虽然造成了短期利益损失,但如李斌所计划,蔚来产品与补能服务在高端纯电市场颇受认可,让蔚来品牌在高端纯电市场上的地位难被撼动。
蔚来的经验让外界认识到,相比原地内卷产生的短期利益,中国车企更应该将目光聚焦在战略定力带来的长远收益,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汽车进入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为此,2024年7月,国家层面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了2024年12月,国家再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旨在建立更加高效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然而,整个行业的挑战依然艰巨。进入2025年,无休止的无效内卷依然延续。根据崔东树预测,2025年“价格战”仍将延续,并将极其猛烈。但价格,真的不应该是中国车企在2025年依然费劲”卷“的方向,战略定力才是。
更多精彩
点击关注
1
EN
关于的新闻
- (2025-03-17) 《天国:拯救2》官方Mod支持上线 物理晃动Mod吸睛
- (2025-03-17) 惊悚冒险《逃离后室》更新要素 即将追加新地图以及多结局
- (2025-03-17) 《传说之下》官方庆祝时隔10年玩家在线新高 1美元史低的威力
- (2025-03-17) 加油后逃单的保时捷男司机落网了 :补交500元费用 求放他一马
- (2025-03-17) 车慢才堵车而非车多!国家要解决摇号购车了: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