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连结兰德索尔城市性质之研究 王城篇

2021-09-17 11:42:37 神评论

17173 新闻导语

王城 早期兰德索尔的形象,并不突出最外围那层城墙的五角星形状,反而突出的是依次增高的呈同心圆分布的三道城垣,这可以从部分场景图以及前作剧情中看出。 在细节上,也能看到兰德索尔是有“内城”的,比如番剧第11话里那个长镜头所示,在外墙和宫门城墙(纯看门的那道城墙)之间,尚有一道低矮的

王城

早期兰德索尔的形象,并不突出最外围那层城墙的五角星形状,反而突出的是依次增高的呈同心圆分布的三道城垣,这可以从部分场景图以及前作剧情中看出。

在细节上,也能看到兰德索尔是有“内城”的,比如番剧第11话里那个长镜头所示,在外墙和宫门城墙(纯看门的那道城墙)之间,尚有一道低矮的墙。使兰德索尔呈现出内部的、山上的贵族别墅区和外部的、平地的商业区。

在游戏内,这道内城城墙似乎很不明显。但是番剧新游戏旧,番剧中这个视角明显比游戏设定的那个地方更靠近王宫(至少在下图第一扇小门內),属于对游戏设定的补充,补充了游戏里没有的半山上仰望王宫的视角。此外,这两张角度相同的图片,也暗示了兰德索尔有一条从正门直达王宫的主路,它是否可以算中轴线,姑且存疑不论。

和之前的两篇文章类似,在讨论“王城”这一城市设计思想之前,先翻阅人类史,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城市。

其实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代,在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已经诞生了高台加多道城墙的防御体系。

在如今伊朗高原西南部,耸立着一座古代的高丘,这座名为ChoghaZanbil(恰高赞比,或翻译成琼佳臧比)的遗址建于埃兰时期,毁于亚述人的侵略。同样是逐次增高的三道城墙,让它在外形结构上,与兰德索尔的城墙初期相似。但是,关于它的性质,却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一座建筑而不是一座城市,有人说在它的外围还有城市绵延出去——它是都市的心脏,还有学者认为,早期的城市遗址是纪念碑性质的,并没有居民,但是可以肯定,它是以神庙为主体,它的城市性质与兰德索尔这样的大都市大相径庭。

图片来源:唐克扬《访古寻城——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历史》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像兰德索尔还有隔壁蒙德那样的城市,大家印象中都以为是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其实并不是,它的城镇民比例从剧情上推断是相当高的,大概维持在17世纪甚至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夕的水平,中世纪的城镇民比例相当低下,而且最大的城市的民居建筑也无法像兰德索尔民居那样富丽堂皇,从建筑上来说,兰德索尔是一座近代的城市。

但是,兰德索尔的王城,与近代欧洲那些首都有一点相当不同,那就是皇宫的位置。欧洲君王的宫廷直到近代之前,都是在不断迁徙的,比如法国的国王,经常要全国各地去巡视,组建巡视法庭处理地方上的纠纷,他们有时候住在个人领地上的城堡里,有时候干脆住在军营里。随着集权化的展开,国王们也越来越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去办公,这就需要王宫,它既满足了办公的需要,又通过庞大的体量彰显了国王的威严。但是有一点,这类王宫并不在城内,比如赫赫有名的凡尔赛宫就在巴黎郊外的十几公里远的凡尔赛镇,而效仿凡尔赛宫者,如普鲁士的无忧宫、奥地利的美泉宫,都在今日城市的郊区——在今天办公机构都迁回了城市中,而在那个时代欧洲,权力的中心在这些建于乡间的王宫里。

这些王宫的老前辈,比如罗马的尼禄黄金宫殿,和萝马的托普卡帕宫,虽然出于闹市区,但规模不如这些在郊外的后起之秀,其礼仪功能和形成原因也不相同。

反过来看兰德索尔,它既位于大都市的中心位置,又规模庞大,而且它建有高大的宫墙,似乎骨子里,它是一座东方典籍文献里理想的王都。

如下图所见,王宫大门所在的地方有一道明显的城墙,隔绝内外。这一道墙可视作宫城的城墙,可与紫禁城的城墙相类比。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官网

董鉴泓先生《中国城市建设史》一书在介绍元大都的规划时说: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对比兰德索尔城,兰德索尔城是三套圆城(最外侧五角星视作一个外接圆)、宫城居中对称(是否有中轴线存疑),可以说在理念上与中国理想都市的代表——元大都有着许多相似。

董鉴泓先生对元大都的评价: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明面上看与兰德索尔王宫的设计思想有所偏离,但仔细品味,有这么一层意味在内,这些也反应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影响被设计者不知不觉中带到了游戏世界。

当然,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并非一日形成,城市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让我们先从郑州商城谈起。

鉴于本文是兰德索尔城市研究,而不是中国城市史,所以只讲几个有关的节点,其余部分只能割弃了。

图片来源: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P10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图4-8。具体引自刘彦锋、吴倩、薛冰《郑州商城布局及外廓城墙走向新探》P165

如图所示,董鉴泓的书比较老,所以书中只画了一座小城,后来的发掘表明在原本的城墙外侧,修筑了一道明确的外部城壕,这样就有了大城,面积较之小城扩大了几倍,也明明确确让这座城市成为当时东亚世界唯一的大都

之所以说郑州商城,是因为这座城可以说第一次明确形成了后世内城外郭的布局。它也可能是后来《考工记》王都思想的源头,而《考工记》的思想又影响了后世,成为后世想象中的典范。在春秋战国,或者说几乎在战国,各个霸主间战争频繁,当时出现了一种思潮,那就是城郭分筑,当时为了应付战火和暗杀,王宫(城)反倒筑在了大城(郭)之外,之后又经历了秦都咸阳的不修筑城墙,以及西汉长安虽然修筑了城墙,但城内几乎都是宫殿而不如说是修宫墙,直到曹魏邺城才开始走向了今日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疏清了这个线索,那么郑州商城这座鼻祖级别的内城外郭式城市就非常重要,可以说,战国以后中国筑城的发展对其有一个偏离,在东汉儒生复古的思潮下,城市开始走内城外郭的“传统路线”。

中国城市建设思想的根源是《考工记·匠人营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虽然《周礼》经常为认为是王莽伪造的,但作为补入《周礼》缺失部分《冬官》的《考工记》,应该说可以确定是先秦的文献,其反应的是战国时人理想化的都市,并非当时王都城市的真实记录。这段文字的意思,我不具体翻译,其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容易看到理想的王都呈字格局,这也常与同样理想化的井田制关联到一起,在《考工记》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以及居中的宫城,并无考古证据可以支持,但是后世人认为这是先王的城市必备的要素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断“模仿”,且越往后的朝代越是模仿,集大成者便是元大都。

图片来源: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P13

对内城外郭传统偏离的极致——赵都邯郸品字形城邑,图片来源: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P19

曹魏邺城,图片来源:公众号 先秦秦汉史

让我们跳过战国一系列大都市和伟大的汉长安洛阳,去考察曹魏事实上的都城邺城。邺城遗址在今临漳县和安阳市之间,因为靠近漳河,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被漳河历次泛滥所冲毁,唯有西北的高台遗址留存至今。所以它只有复原图,没有测绘图,它的形态是根据文献记载来推测的,我这里选了一副比较精细的复原图。

曹魏邺城的重大意义在于:它首次出现了南北中轴线,以及以中轴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布局。之前的中轴线与其说是城市的中轴线,不如说是一组建筑的中轴线,然后以这条中轴线向外延伸,延伸线左右的格局也是不规则的;只有曹魏邺城的中轴线,才有了中轴线的意义——棋盘式布局,希腊罗马人早就开始玩了,只有对称的中轴线,才是我们中华文明留给世界的遗产。

我们继续跳过伟大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去聚焦北宋都城东京城。我分别拍了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和久保田和男《宋代开封研究》里的四张开封地图,其中有根据文献的复原想象图也有考古的测绘图,单都可以看出,北宋东京城已经实现了三种城垣,有了外城、内城和皇城。而且,它的宫城从隋唐的某侧(以北侧为主),移到了城市的中央,这也五代时期皇权与市井的交流密切、科举打破了官僚贵族化、城市日趋市民化等等一系列如今被称之为唐宋变革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简单提一下。到了宋代东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这三个要素齐全了,中国的都城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元大都和之后的明清北京城可以看成中国式都城的完美形态,但它是经过了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东京、金中都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最终这一都城营造走出了中国,影响了东亚,比如一直以小中华自居的粤南,又比如以唐文化继承者自诩,但继承了相当多宋元文化的日本,江户城很难说没有元大都的影子,特别是“御城”居中的设计。

河内地图 1873年

昇龙皇城 敬天殿19世纪

以上图片来源:arnocrash《关于越南早期两处皇城的初步认识》

江户城 图片来源:公众号 禹迹历史地理学社

【来源:bigfun】
版本专题
更多»
精华推荐
更多»
日期
游戏
状态
下载
礼包

页游测试表

日期
游戏
状态
评分
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