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3 > 新闻中心 > 产业新闻 > 参考评论:华尔街为何不懂中国“网”

参考评论:华尔街为何不懂中国“网”

2006-02-04 10:44:12 神评论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华尔街,曾经制造了丁磊、张朝阳、陈天桥等诸多中国网络业年轻富豪;但是,华尔街与中国互联网业之间,仍然缺少真正的了解。

中国互联网是在华尔街的质疑声中跌跌撞撞成长起来的。

华尔街,当今全世界最著名的街道,全世界的金融中心。诞生在此的纳斯达克,无时无刻不在预告着全球的经济气候,牵动着财富名流们的敏感神经;这里一个数字的由绿变红或者由红变绿,很可能就决定了远在地球某一角落的一个企业的生与死。

从1999年中国内地第一家互联网企业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纳斯达克已经为中国互联网业制造了数个财富英雄,但是,这并不代表华尔街的分析师们认可和赞同中国的互联网盈利模式。

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纳斯达克的命运可谓大起大落,如中华网凭借“中国概念”曾风光无限,与此同时,又有大半数中国网络公司却遭遇股票价格跌破发行价,甚至仅值几毛钱的苦涩。

在此动荡命运背后,华尔街的分析师们的影响力不可忽略,他们曾将中国的互联网业捧上过天堂,也曾将其贬入地狱。

而中国的互联网精英们也不信奉“沉默是金”,华尔街制造的财富英雄张朝阳、丁磊、陈天桥等,曾先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种声音:不要相信华尔街,因为他们不懂中国互联网。

网络精英们这种用于警告业界和提醒自己的独白,其言辞之义正、语气之激愤、态度之强硬,充分体现了其不被理解之痛苦,有业内人士戏称:“华尔街制造的这些中国网络英雄们,已经不自觉的组成了‘骂’街俱乐部。”

华尔街与中国互联网之间,可能从一开始就缺乏彼此了解、相互请教。

陈天桥加入“骂‘街’俱乐部”

生意人的郁闷往往和财富直接挂钩,而发泄郁闷的方式却经常与常人无异。如果你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却发现你兜里的钱少了60%还要多,就算你是中国首富,也免不了要发几句牢骚。

他就是中国首富,他在纳斯达克的钱就比去年少了六成,他也终于发了牢骚,这个人就是盛大网络董事长兼CEO陈天桥。

“分析师坐在华尔街来分析中国发生新的产业——网络游戏产业,并且俨然自居是这方面的专家,指导应该怎么做,未来不应该怎么做。实际上他们忘了,他们用来指导盛大的东西是两年前我教给他们的东西,因为两年前盛大做路演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中国什么叫做网络游戏,他们都不知道网络游戏可以赚钱,是我告诉他们应该收月租费,应该做游戏系统。”

“夏天已经到了,他们还在用冬天的规则要求我们,我们怎么能听从一个根本不懂中国的事情的人告诉我们怎么做?他们要是真懂,中国企业不全得请他们过来当CEO了?”

此时是2005年的12月27日,现场是“盛大家庭战略之EZ POD成功上市”的庆功会,借着EZ POD的成功喜气,陈天桥将沉闷已久的牢骚痛痛快快地发了出来,首开个人骂“街”之先河。

陈天桥骂“街”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经济周刊》分别采访了盛大和纳斯达克中国区。出人意料的是,盛大新上任的新闻发言人诸葛辉和纳斯达克中国首代劳伦斯潘竟态度出奇的一致:对此不予任何评论。

事情还要追溯到半年前。

2005年3月是个美丽的春天,起码陈天桥是这样认为。因为在3月,盛大成功收购了新浪19.5%的股份,随即远在纳斯达克的盛大股票也因被市场关注而达到当年的最高价42.90美元。

但短暂的春天过后,冬天似乎提前到来,自此盛大股价再没有好的表现。盛大为了挽回股市颓势,2005年11月底,盛大宣布在上季度为其贡献了1.5亿元人民币收入的《传奇》等三款游戏将免费运行。

谁知,消息一出,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结局——华尔街多家证券分析机构对盛大的未来表示了悲观态度,盛大股价随之连续暴跌,在消息发布当天,盛大股价跌幅就达到12.29%。粗略统计,由于宣布游戏免费所带来的股价跌幅总共达到16%,市值损失2.3亿美元。

盛大在转型 华尔街看不懂?

陈天桥去年曾对记者称,盛大能够很轻松地在几年内保持财务报表数字的增长以让投资者满意。

但事实说明,让华尔街的投资者满意并不轻松。

2005年8月11日,盛大发布了200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盛大第二季度运营利润为2.438亿元(约合295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8.2%,比上一季度却下滑4.0%;第二季度运营利润率为45.2%,高于去年同期的38.9%,却低于上一季度的51.1%。

由于利润额未达华尔街预期,第二天盛大股价应声下跌9.33%。

对此,陈天桥的回答是:公司处于转型期,能够在连续三个季度保持22%以上增长,已经实属不易。

但陈的解释似乎并不能让华尔街满意,此后一连三个月盛大股价一路走低。

盛大转型,是陈天桥谋划已久的决定盛大前途的“历史性”的决策。但对其转型,华尔街是不懂还是不认同?

网络游戏,曾是盛大当年赖以成家起业的金矿。但就是在“挖矿”的过程中,陈天桥看到了“矿井”的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大型网络游戏通常的赢利方式都是对游戏时间收费,玩家购买网游运营商的月卡和点卡获得游戏时间。

但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和游戏产品的不断增多,同质化现象不断加剧,多数游戏都是在杀怪、练级、PK,毫无新意。加上今年《魔兽世界》的流行,更是分走了盛大《传奇》的大批玩家。

另外,“私服”、“外挂”盛行也成了盛大的心头大疾。虽然盛大从经营网游业务伊始就开始和“私服”“外挂”进行不懈的斗争,但N年过后,盛大发现,不论是自己“挂虎皮,扯大旗”组织清剿队,还是花大钱逐个招安,都不能解决“私服”“外挂”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的“暴行”。

数字则更能说明问题。盛大在11月10日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中称,《传奇》已进入衰退期,三季度收入为1.55亿元,比上一季度下滑33.5%;三季度平均同时在线用户数为23.3万,低于上一季度的38.1万。

显然,华尔街的投资者和分析师们也看到了盛大来自外部竞争的威胁。

“问题是,盛大是‘昙花一现’吗?”美国咨询公司BDA China的分析师邓肯·克拉克提出了问题,“盛大在这方面看上去有些薄弱。” 克拉克还对陈天桥依靠盛大品牌的电视机顶盒(也就是盛大盒子),进军大众娱乐业的大胆举措表示怀疑。

种种议论导致了投资者信心的动摇,2005年8月至11月,盛大股票的市值缩水了几乎一半。

免费并不“败家”

2005年11月底,盛大宣布旗下三款大型游戏免费运行。

盛大认为,虽然《传奇》一般的游戏项目免费,但盛大提供的闯天关、锻造、商城等其他增值应用服务仍需付费。且盛大还保留了一定的服务器进行收费服务,与电信运营商的分成条款不变,仍按照注册人数分成,对渠道商的影响也不大。盛大预计,《传奇》免费后,未来同时在线用户数量和市场份额会有增长。“免费不等于我没有收入。只是我的收入来自增值服务了。《泡泡堂》这类游戏也是免费的,但我们靠出售个性化的虚拟道具,现在每天还有70万元的收入。”陈天桥说。

“盛大最早的用户,都是对网游比较忠诚的、愿意付费的网民。但现在网游同质化的产品很多,用户需求已经改变,所以相应转变赢利模式势在必行。”陈天桥认为,虽然网易、第九城市仍在沿用网游收费模式,但盛大的收获是赢得了几千万用户,这些用户将能支撑增值服务的赢利模式,同时也会为盛大家庭战略提供坚实的用户基础。

但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却并没有对这步棋产生好感,他们认为,2005年第三季度《传奇》的营收虽然下降到1.55亿元人民币,但依然占到盛大收入的31%,如果游戏免费,盛大必然损失惨重,与其说是“转型”,不如说是“败家”,决策失误。

也正是分析师们的冷眼,直接导致了盛大股价的大缩水。

如果事后来分析,那么一个较为明确的判断就是:充分自信的陈天桥在与华尔街“高手”过招的时候,过高的估计了对方的理解能力以及他们与自己的默契程度,同时又坚持“表演”,于是后果便成了:不但对手不明白,观众也都哄了场。

新概念的救赎

陈天桥也许早在创业之初就看到了“吊死在一棵树上”的威胁,唯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死规成为项上之刀,于是在2005年就抛出了自己的“家庭娱乐战略”计划,首先推出的就是“盛大易宝EZPod”。EZPod是一种针对终端PC消费者推出的宽带娱乐门户软件,同时包括专用遥控器和红外接收头。“用户对即时内容(InstantContent)的需求已经成长起来,盛大的EZPod正是满足这一新兴需求的。”陈天桥在2005年12月27日的上市推介会上介绍说。

同时,盛大将EZ系列产品定位为“细分市场的PC、消费电子产品”,并且提出,除家庭外,盛大已发现了一个更庞大的市场,将来会为网吧、酒店、证券等行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及产品。“就像盛大盒子整合软硬件及内容针对家庭一样,盛大正在研发针对网吧、酒店等的终端产品。”

盛大的策略是,将EZPod作为教育市场的先遣产品,自己消化几千万PC存量用户市场,同时吸引更多PC厂商分享增量市场。

媒体通篇累牍的报道之外,又传来IT国际大腕——英特尔承诺2006年为盛大销售50万套EZ Pod的好消息。至此,华尔街似乎总算有点相信陈天桥了,因为从2005年12月27日开始,盛大股价开始止住颓势,一路上漂。对这一结果,陈天桥显得志得意满:EZ Pod成功上市,证明他领导下的盛大转型策略是正确的,并为下一步基于客厅的“EZ Station(盛大盒子)”、基于移动终端的“EZ迷你”正式上市销售拓展了市场空间。

就在这场“盛大家庭战略之EZ POD成功上市”的庆功会上,沉闷已久的陈天桥借着EZ POD成功的喜气,痛痛快快地大发了一通“牢骚”,骂了回“街”,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段“经典”发言。

不过,盛大股价止跌反弹,真的是因为华尔街理解和认同了盛大转型,还是仅仅因为英特尔看中了盛大?

华尔街需要来自中国本土分析师的声音

每一个从“融资河沟”里爬出来的中国企业的老总,在追求美国上市之前,都会产生这样一个幻想:上市成功,就意味着得到了一个盛满了资金的“水库”。

但“水库”里的“水”却远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平静无澜,而是恰恰相反的躁动不安。这种躁动,使水库的闸门变得不那么好控制,水也时时刻刻会漏出去。

“网络股是一种成长型股票,不像电信、石化等传统公司,每年的增长越来越接近自然增长,对投资者的回报也相当清楚。”互联网分析师吕伟钢介绍说,对成长型企业起决定性影响的不可预期因素很多。对于未来业绩的把握,投资者更多倾向于投机行为,愿意承担风险获取更大利润,所以灵敏度高,一有风吹草动就弹性反应特别大。这也就是网络股股价容易大升大跌的原因,它和行业特征,以及投资者群体特征、心理有很大关系。

美国作家霍华德·库尔茨在他的《股市发言人》一书中写道:“竞赛每日周而复始,令人目眩。股价、公司的红利和几百万笔个人投资左右着股市的行情。而在这无止境的喧嚣中,你究竟可以相信谁呢?”

“事实上,美国就要被淹死在财经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了,任何一个渴望在股市中遨游一番的人都可以迅速从世界各个角落的同站中下载成百上千的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方案规化和各种故作权威状的评论。” 霍华德写到,“问题在于许多此类消息和建议都明显地自相矛盾,一些专业人士为持续上涨的牛市拍手叫好,可就在同一条街的拐角处,却有人警告说股市可能要崩盘。”

其实,无论是纳斯达克还是中国的深市、沪市,股票分析师的能力和能量并不总是般配,其能量之大也常常超出判断准确度。但事实是,纳斯达克的投资者们对于分析师们的信任,往往超过了对企业本身的信任,尤其是那些与国际投资者缺乏沟通的新锐又有个性的中国企业。

不过,中国企业的新锐代表们也并不信奉“沉默是金”,2005年9月举办的“西湖论剑”论坛上,网易创始人丁磊就警告中国网络企业家:“中国互联网企业家如果想自己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话,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迷信一些华尔分析师或一些顾问。许多的华尔街的分析师并没有完全了解中国市场,他们总是想用美国的方法去思考一个公司。”

“另外,华尔街分析师们并不是企业家出身,而且绝大部分都没有管理经验。事实上,与华尔街打交道的人或企业中,有很多在华尔街分析师的指挥棒下犯了很多错误。”

搜狐CEO张朝阳也曾抱怨:“华尔街投资者并不是中国互联网(搜狐)的用户,因此他们不能认识到中国最有价值的网站(指搜狐)的真实价值,致使其股价长期被低估。”

也许华尔街的分析师们真的不了解中国的企业有多么优秀和有前途,不了解张朝阳、陈天桥们在做着前无古人的壮举,不了解来自于中国的突破与创新,但美国投资者们却十分信赖这些分析师。

素有“网络皇后”之称的摩根斯坦利公司分析师玛丽·米克(Mary Meeker)在2005年9月12日发表了题为《中国互联网》的研究报告,高度评价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一时间成为投资者的“入市指南”。

但随后就出现了其他意见,“投资者应该认识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产业的成功是必然的。”加州一家知名理财机构的投资顾问谈到对中国互联网股票的看法时说,但是由于体制、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每家公司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无论“明星”分析家们说什么,“投资者还是应该从长远考虑,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公司的经营与盈利情况上”。

“华尔街关于中国的争论无休无止,问题就出在没有中国本土的经济师能到华尔街写文章,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股票已经有了十几只,却没有一个中国本土分析师能加入到华尔街的分析行列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这样的人才是急缺的,既能写文章又能让美国人懂、能接受。”

“华尔街的那些经济师怎么可能读懂中国企业?他们只能根据美国的经济史和对中国市场一知半解的东西来预测甚至猜测,研究报告的水平当然无法恭维”,吕本富评价说。

网易和搜狐曾经的痛

如果把陈天桥这次代表“中国概念股”所发的这通牢骚,跟以前张朝阳、丁磊、马化腾等“腕儿们”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讲过的类似语录串联在一起就会发现,一个“圈子”正在形成,一种思想已经诞生,并正在与华尔街抗衡。

在过去几十年中,华尔街从一个美国的股票交易场所,发展成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所以,“华尔街不生产任何一双鞋袜、一张桌椅、一台电脑等可见产品,但华尔街的高楼大厦却个个富丽堂皇”。

刚刚问世30多年的电子交易股票市场——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在华尔街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但其交易规模已在近期超过了老牌的纽约股票交易所。通过与欧洲、亚洲等地的股票交易结构合作,纳斯达克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交易市场。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通过先进的电脑通讯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操作任何国家的股票及其它证券。

从1999年到2005年,包括中华网、新浪网、网易、搜狐在内的十几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股票落户纳斯达克,同中国的其他行业企业一样,他们都经历了股市的起起伏伏,感受了纳斯达克为其带来的快乐与痛苦。

美利坚民族特有的开放和敢作敢为的拓荒精神,在华尔街上却蜕化为空前的循规蹈矩和谨小慎微,甚至因此让外来者误读为“蛮横无理”。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才对华尔街发出了自己不同的声音。

早在网易、搜狐上市之前,就有华尔街分析师认为,网易和搜狐上市将“受到冷遇”,分析原因,除了其部分业务因政策原因无法上市造成影响外,在投资者眼中,大多数亚洲网络公司无法实现赢利,“尽管中国网站可以挣到钱,但要产生利润需要两到三年”。

由于对网易经营模式的不认可和对领导层的不信任,华尔街的分析师对其冷眼相待,网易股票曾一度跌至0.6美元(目前为60多美元)。

出乎华尔街的意料,2002年8月份,网易二季度报表率先实现了盈利,这是三大门户网站历史上头一次,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业绩增长不是来自华尔街紧紧盯着的广告收入,而是来自短信、网上游戏等新领域的收益。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和美国的模式不尽相同。特别是网易,做了很多特别中国化的产品和经营,吸引客户通过短信下载图片、铃声等移动增值业务,美国的华尔街的投资人包括分析师就不怎么特别理解了,当然判断自然失去准确。”吕本富如此评价。

此后网易股价大幅上扬,很多相信华尔街分析师的投资人后悔得捶胸顿足。“这就是损失,”吕本富说,“分析师失去了扬名的机会,而投资者则失去了赚钱的机会。”

“跟着华尔街投资人走,就会倒霉,以前搜狐跟着他们的指挥棒,投资人不认可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的价值,搜狐为了报表,没有对此加大投入而丧失了长远发展的机会。”回忆起过去的情境,张朝阳依然痛心,“华尔街三年前能把搜狐的股价打到1美元以下,事实证明他们犯了个大错误,现在他们又在犯同样的错误。”作为当事人,张朝阳的感悟也许更有代表性。

  中国互联网真的不在乎华尔街吗

面对纳斯达克市场上自己公司一直无法上扬、甚至持续下跌的股价,盛大、搜狐、百度的高管们几乎发出异口同声的口号:“华尔街分析师不了解中国情况,而我们不会按照股价的表现而确定公司战略”。然而,他们真的做到言行一致了吗?

先说盛大。盛大董事长兼CEO陈天桥去年12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正是他教会了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怎么看中国的网络游戏赢利模式,而华尔街的这些人到现在还停留在两年前的认知上,因此他们对盛大股价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当时,盛大的股价持续下跌,已经到了15美元左右,接近2004年上市之初的水平,而直到现在,盛大股价仍然在这一价位徘徊,离历史最高点45美元相去甚远。

虽然陈天桥口口声声不认同华尔街分析师对其股价的判断,但盛大的实际行动反映出它们对公司的股市表现仍然非常看重。早在去年10月份,盛大就宣布了一项最多5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这一计划一经推出,盛大股价便应声回涨5.7%,虽然这项计划未能扭转盛大股价下跌的颓势,但至少表明,盛大对其股价下跌并非像陈天桥自己说的那样不在乎。

同样的例子出现在搜狐身上。去年10-11月份,搜狐股价一直在15美元左右的低价位徘徊,不少媒体认为这是搜狐主业不明所致,对其股价的低迷提出质疑,但搜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则表示对股价并不关注,他强调如果说美国公司的股价跟其业务关联度是50%的话,那么中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股价跟业务的关联度只有10%。

幸运的是,在搜狐战胜新浪,拿下08年奥运内容赞助商的身份之后,搜狐的股价一路攀升,目前已经达到20美元之上。

跟盛大、搜狐相比,纳斯达克的中国概念股新贵百度同样上演了一出这样的好戏。上市首日曾创造股价大涨353%奇迹的百度股价在去年9月15日出现暴跌32美元的现象。针对百度股票的这一表现,百度副总裁的表态与张朝阳如出一辙:“股价的变化不以公司的意志为转移,股价不应与公司业务对应”。

然而在短短4个月之后,百度不关心其股价变化的这一表态就被自己的实际行动所打破。1月6日,百度宣布已经打通所有中文互联网支付平台,并将尝试向个人用户收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明显是百度在收入情况达不到投资者预期的情况下,希望开拓赢利渠道的表现,换句话说,正是股价达不到投资者预期后的持续下跌促使百度做出了向个人用户收费的决定。

综上所述,面对公司股价的变化,盛大、搜狐、百度,他们真的做到不在乎了吗?

评论:学会让华尔街读懂你

想当初,中国互联网企业几乎照搬了美国的互联网模式,如推崇的是“吸引眼球”的经营理念,信奉赚取广告收入的商业模式,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却因此遭受了来自华尔街的冷眼和寒冬。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业正在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盈利模式。

中国互联网已经完成革命

“互联网拒绝大而全,没有哪家上榜网站敢于声称自己是赢家通吃,只能是在各自最擅长的专业领域里淘沙挖金,比如263、FM365等早已经退出门户网站的竞争,而新的联想网站的经营模式注重于与业务、营销、客户的紧密联系。”吕本富在自己的《网络经济模式综述》中如此描述现今的中国互联网。

“三大门户的复苏也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比如新浪以企业服务为一大特色,而其他的已经朝专业服务和网络服务的领域发展。以前说互联网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那时的网站只是一个个COPY,当然无法存在第二;而现在的一、二、三、四再也难以简单的排名,我们能够统计网站的影响力、浏览量,评价网站的商业模式、成长性和战略价值,但是没有谁必然是第一,是胜者,“这也微妙的意味着网络的应用结构发生巨变,而真正的主力已经开始集结。”

许多网站创新了电子商务模式,如专注于QQ聊天的腾讯、网上招聘的前程无忧、网上订票的携程旅行,不管是提供了全面、及时的信息(新浪),还是创造了娱乐方式(联众等),还是降低了交易成本(阿里巴巴等),网站们都在经营自己独特的“卖点”。

“需要将现有的网络内容市场细分才可以充分让用户享受到更为精致、特色的服务”,近年来潜心经营QQ的腾讯公司CEO马化腾这样阐释对网络市场细分化的理解。

以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门户、以百度、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腾讯Q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以易趣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拍卖网站和以盛大网络和第九城市等为代表的网络游戏公司,经过了5年的演变,已经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中国的互联网业在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到盈利方式都已经全面刷新,更加地适应中国的国情和市场形势,但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似乎还在“食古不化”。

“对于美国有过的模式,比如51job、携程网、百度,在上市之初就被华尔街看好,上升的得很快,虽然后期也有摆幅,但只要是有美国模式可以参照,价格的维持就没什么问题。陈天桥一直在做从网络游戏的转型到家庭娱乐中心,搞‘盒子’,业绩暂时下来了,华尔街就看不懂了。”吕本富对《中国经济周刊》如是说。

但商业模式的诞生和收入增长存在一个时间差,比如说网络广告诞生于网络经济发展之初,但到了2005年美国网络广告才达到130亿美元左右,才进入鼎盛,成为网络经济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其实,如果按照美国的逻辑,那中国互联网业现在早就不是这个样子,如美国,门户也只有一家两家,像雅虎;**地区就一家,而中国大陆就有五、六家,因为中国的网民多市场大。如果完全按照美国的逻辑,肯定是TOM也要卖,最多只有一家新浪还存在。”吕本富如此调侃。

谁的地盘?谁做主?

有业内人士曾经分析说:“互联网并非国产,而是美国人的概念,是华尔街资本的玩物。曾经,美国就是互联网的代名词,互联网的天一直被美国人、被华尔街所独有,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也一直听命于华尔街的指挥。”

的确,中国网络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国外风险资本市场。盛大在上市之前,也是依靠来自海外的风险投资。

不但如此,由于作为一个有着相同优势和类似资质的群体,在华尔街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往往存在着某种联带效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就在盛大宣布网游免费导致股价大跌的同一天,受其影响,网易、新浪、九城、腾讯等企业的股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市值下降总值数十亿人民币。

而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显得更加亲密,步调更加一致。从“西湖论剑”上众人对华尔街众口微词,到陈天桥也加入“造反”阵营,抵御“外侮”对这些在美国上市企业老总来说,成为了难得的共同话题。

不过,“盈利是金”。从当初对搜狐、前段时间对百度的追捧也可以看出,华尔街对中国互联网企业青睐的原因主要在于其高科技元素所引发的市场前景,以及其所在的巨大市场孕育出的盈利能力。而这一切,都要有具体的盈利计划和相应的策划体系。

网易上市之初就跌破市值的尴尬,也正说明了这一点。面对众多的中国互联网上市企业,投资者将更加谨慎,更加关心企业是否可以实现赢利以及何时能实现赢利,“我们更希望投资于具有水源性的网络企业”,证券投资机构水晶基金合伙人当时的一段话充分的注解了华尔街投资者的心态,“我们不再看好只有模式没有赢利前景的企业。”

“就像月球上的人要在地球上生活”,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互联网顾问吕爱兵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到,不能说华尔街不了解中国市场,而是他们的理解思路跟国内不一样。美国的企业对商业计划书非常重视,很认真地按照计划书来走,分析事也根据计划书和完成计划的情况作出分析,但同样的事,中国企业就很难做到。

“因为国外的规律是可遵循的,而中国没有规律,经济增长也好,发展模式也好没有一个规律可循。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到如今已经非常完善,企业也都照规矩发展。而中国市场的情况瞬息万变,你要中国企业制订规划、计划实在太难了,分析师也好投资者也好自然会觉得无法预计,把握不住心里没底。当自己的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了以后,自然会对中国这种新的模式不理解。”吕爱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华尔街对网游免费事件的态度,更能说明问题。与不是很有把握的前景和预期相比较,投资者们关心的是美国式的实在的盈利数字和亏损额度,尽管前途可能一片光明。我们的经营者们应该学会如何才能吸引那些投资者游移不定的眼球。努力发展业务,规范管理,赢得分析师和投资者们的认可才是致胜法宝。

“国外投资分析者的话也并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他有的是对整个世界互联网产业发展大势的整体判断,从而对中国的互联网产生自己的视角。你不能完全否认对方的话,既然你到美国去上市,你就不可能不理他,因为他毕竟是主流,”吕本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而且他们的分析也是有既定的模式和算法的,也许对中国市场不是那么灵验,但总体上还是有道理的,毕竟他们要老道的多。”

那么中国企业怎样才能让分析师们改变态度呢?

“要让名人说话,权威人说话。比如中石油上市,股票低了四五年了,索罗斯一句话:该买中石油的股票了,股价一下就大涨了”,吕学兵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股票要得到华尔街的认可,企业就要和对华尔街有影响力的名人结合在一起。比如你的股东是商业名流或是投资大家,又或者你的管理者中曾有过骄人的跨国企业治理经验,股票很容易得到认可,因为信赖产生了,文化的隔阂与理念的差异也可以借此磨合。”

但归根结底,企业好才是真的好,“透明的经营,良好的业绩,丰厚的分红,你还怕他不买你的股票么。”

转自:Donews 李萌/北京报道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