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巨头为例,看人才的流动与影响
17173 新闻导语
写这篇内容要从一次同朋友小聚聊天说起,因为喜欢看历史的缘故,总喜欢从产业整体的角度看问题,纷繁复杂的信息碎片聚在一起总能让人看到世界发展的趋向。我这个朋友做的是猎头业务,在交谈中偶然谈起资本寒冬,从这位朋友嘴里知道目前有一大批来自中国科技巨头的裁员或辞职的高科技人才找工作。
写这篇内容要从一次同朋友小聚聊天说起,因为喜欢看历史的缘故,总喜欢从产业整体的角度看问题,纷繁复杂的信息碎片聚在一起总能让人看到世界发展的趋向。我这个朋友做的是猎头业务,在交谈中偶然谈起资本寒冬,从这位朋友嘴里知道目前有一大批来自中国科技巨头的裁员或辞职的高科技人才找工作。
近日,在毛启盈老师一篇有关华为规模裁员的新闻报道里,华为副总裁林睿琦表示,华为员工数量相对所面临的行业未来,“谈不上臃肿、离规模性裁员还很早”。虽然是否认新闻,也不难从只言片语中嗅到,中国科技巨头中佼佼者华为也顶不住如今世界裁员潮的趋势,即使不是规模化裁员。联想到前些时日,百度停止社招,阿里缩减校招名额,腾讯也传出停止外包招聘的新闻。加之,互联网曾经的门户大咖凤凰裁员和新浪的停止社招的传闻。从很多方面可看出,即使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没有媒体渲染的那样艰难,这些涉及面这么广的裁员传闻绝对不是单纯的空穴来风。
但同普遍的悲观情绪相左,我却认为这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一次契机,无论是裁员还是自动离职。这些从科技巨头公司走出来的人才,本身的素质和见识,或独当一面,或在某方面有过人的一技之长。这些人进入到中小企业,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可以这么说,这些来自BAT、华为、凤凰、新浪的人才,定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历史节点上难得的人才储备,如果真能物尽其用,看似悲观的趋势或能带来好的结果。
硅谷+华尔街的人才,创造了美国一半的财富
在一场创业峰会上,赛伯乐投资集团合伙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前副总裁张俊曾在硅谷待过很长时间,在会上曾分享一条信息,美国硅谷和华尔街创造的财富占到整个国家的一半。华尔街不用说依靠成熟的金融体系影响全球经济走向,这条街聚集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联邦储备银行等金融机构,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杜邦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等大公司。
而美国另一个经济支柱就是硅谷,几乎世界上引领着科技走向的巨头都聚在此。硅谷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在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大约超过1500家。除了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英伟达、朗讯等老牌巨头外,还有众多中小的科技公司,并源源不断有新独角兽成长起来。硅谷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同华尔街组成了美国两大经济来源。
但真正带动硅谷IT公司发展的是各种人才,总体上,约45%的硅谷人口至少拥有学士学位,而美国总人口中这一比例为28%。近20%的硅谷人持有研究生或其他专业性学位。硅谷吸引着来自全球的人才:逾60%在硅谷科技和工程领域工作的毕业生出生于美国本土以外。这种多元文化激发了各种不同的创意。
同中国高科人才喜欢扎堆巨头公司相反,硅谷最为标志性的则是创业文化,另一个特点则是硅谷人随时准备跳槽,其中不乏来自惠普、英特尔、苹果积累了大量经验的人才。LinkedIn(领英)也因硅谷人才流动依靠深耕职场,如今估值达298.67亿美元(11月14日数据)。硅谷人更像自由的合同工,在不同工作间转换。这就使硅谷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人才库。相比其他地区,硅谷的专业人士更乐于接受来自其他公司的邀请。
例如成立在2007年的Dropbox,这家公司主要做云端存储应用。2014年1月,Dropbox估值还在100亿美元;到了今年,估值已经翻倍,达到200亿美元。而Dropbox之所以能够发展真么快,同其员工有不少来自于Facebook、Google有关,在巨头之间人才流动也是常事,马斯克发出的苹果是“特斯拉垃圾场”言论就是对苹果疯狂“挖墙脚”的吐槽。除了大企业员工经常在巨头和中小企业间寻找合适自己的发展机会,一些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也都曾在大型科技公司担任过要职,要么曾经任职于人脉深厚的小公司,要么已经有过成功的创业经历,要么出身于三大名校之一:斯坦福、哈佛和麻省理工。比如因为《从0到1》一书中而被大众所熟识的“PayPal黑帮”,从PayPal团队走出的人创建了LinkedIn、YuoTube、Yelp点评、Yammer等7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类似Dropbox的新兴企业名单还很长,假如没有这些从成熟的科技巨头公司走出的员工,这些公司能否快速的成为独角兽就要打问号。
BAT****压倒创业公司了吗
在中国这种现象却相反,不是巨头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库,相反在中国经济走俏的阶段,巨头公司最喜欢的是招兵买马储备人才,用一位创业者吐槽的那样,一旦业务被巨头看重,如果不乖乖就范被并购或接受入股,巨头(考虑影响就不提具体公司了)甚至用出把整个创业公司团队除了创始人外全部挖墙脚过来的手段,导致这些未来前景不错的创业公司因人才问题夭折。
而另一方面来看,之所以巨头抛出橄榄枝,就能整个团队的挖过来,同中国高科人才喜欢扎堆巨头也有关,虽然中国商业形态简单粗暴,如果不是自愿巨头也难做到整个团队挖墙脚。如果这个趋势一直持续下去,恐怕,中国互联网未来只有BAT的担忧就不是一种臆想。这种现象严重的什么程度?
在10月阿里云2015云栖大会上,马云称互联网三大巨头不会阻碍创业者发展,此言一出就引起业内极大关注。原话是这样:“有人说BAT这样的****在,普通人怎么会有机会?我告诉大家,不是把村里的地主斗死了,农民才会富起来。****也好、七座大山也好,BAT依旧会继续发展,但是你们是有机会赢的,因为今天的创业环境和融资状态要比以前好很多。”
如果没有潮涌的批评或社会一种潜意识的共识,长袖善舞的马云自不会发出这种声音。另外,中国目前经济状态已经到了不得不变革的历史阶段。2014年12月28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准,面积达到120.72平方公里。2015年3月24日,深圳蛇口自贸区(三大片区: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蛇口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也相继被通过。
***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曾如此评价自贸区的出现,称上海自贸区的正式获批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意义不亚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成立。想象几十年前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批准前中国经济遇到的危机,到之后产生的连锁反应,中国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已不用过多赘述。
然而,如果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最缺的是资金、设备、技术和劳动力,在当下中国旧有的经济发展到如今的阶段,最差的就是人才。以苹果为例,中国富士康等企业几乎承担了所有制造任务,而所占得利润不过2%。如果,中国能催生类似苹果这样的高科企业,这将盘活的是一个涉及无数人的产业链,似乎目前中国未出现。
吸引人才先从留住人才开始
世界任何事物都是无法完全复制的,硅谷也一样,硅谷无法复制,硅谷的人才制度也一样。在全球有几百个地区试图花巨资建立自己的硅谷,但无一成功。这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自1990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一套地区创新中心建立方案,不毛之地的硅谷诞生到如今已成为美国两大经济支柱地区之一。几十年的积累和当时历史机遇拐点这些都难重现,仅仅从皮毛上克隆谈何容易。
我们知道,逾60%在硅谷科技和工程领域工作的毕业生出生于美国本土以外,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已是硅谷核心竞争力之一。以当下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深圳还不具备这种强大的吸引力,但从中国发展至今已催生大批人才,在裁员潮或离职潮发生的时候,如果不能留住他们,未来吸引人才进来就更是妄想。
对于,如何留住已有的人才。我参照硅谷的人才制度认为,建完善的股票期权奖励机制最为迫切,近期首席娱乐官散伙事件就是眼前的例子,做内容的创业团队尚且如此,更何况涉及到整过国家未来发展的高科领域。成熟的股票期权奖励机制对留住人才作用非常大,除了官方推动,企业家内部自发认可股票期权奖励的认知也是很重要的,以小米来说,如今雷军曾回应占小米近78%股权,虽然这可能是发展中一种策略的选择,但如果普遍如此,类似中国公派留学人才87%不归现象还将持续,恐怕中国人才流失全球第一的帽子还将继续戴下去。
其次,考虑中国当下城市生存成本的畸形,户籍激励制度、房产分配也是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已有多地实施,如深圳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和“雏鹰归巢”计划,及上海地方“外专****”,这对有兴趣在国内发展的人才就非常有吸引力。另外,重要的一条,优化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让人才进入中小企业有信心,这样海量从巨头走出的人才才会心无旁骛的加入到中国产业升级这一历史进程中。目前除了批评中国人才喜欢扎堆巨头,背后的中小企业难以成长,甚至一旦有起色就被打压困境就有关。
关于硅谷,互联网,人才,BAT的新闻
- (2024-07-30) 《燕云十六声》CJ展COS图赏:精美绝伦帅气十足!
- (2024-04-18) 一个月氪1万美金!哄中东土豪刷火箭 中国互联网是最专业的
- (2024-03-27) 乌克兰小姐姐COS《地平线》埃洛伊 纤腰美体颜值高
- (2024-02-02) 马斯克不满《暗黑4》第三赛季,还扬言要弃坑
- (2024-01-26) 《幻兽帕鲁》空涡龙在哪里抓,空涡龙位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