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个定价坚持14年,如今3A游戏终于要涨价了?

2020-07-22 09:30:27 神评论

大家好,我是X博士。

3A游戏涨价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早在前几年就有不少厂商天天嚷嚷着研发成本太高,要求提高游戏定价。

只不过当时并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一味表示成本过高并不能让玩家感同身受,提高定价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

而在如今主机换代的情况下,厂商又抓住这个机会想要打破最高60美元的标准,甚至还出现了2K这样“****”的情况,直接将《NBA2K21》的PS5版本提高到了70美元。

那么3A游戏究竟该不该涨价?厂商又为什么迫切的想要抬高价格呢?今天就让X博士带大家来看一看。

划重点一:曾贵到两个月工资才能买下的游戏,首发定价却为何跌到60美元?还坚持14年没涨价

我们现在看这种60美元的“全价游戏”都还会觉得挺贵的,但你可知道在更早的时候,它们可完全不止这个价钱。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游戏的定价不仅十分随意而且还特别昂贵,60~80美元的价位都是十分正常的,像老任、SE等老牌日厂的游戏,当时的价位大多也都在这个区间。

(现在这一个《超级马里奥兄弟》卡带能卖十万美金(约70万RMB))

要是换算成当时的RMB,按90年1:4.7左右的汇率,一款最便宜的60美元的游戏也要280元左右,这放现在看当然没什么,可你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人均月收入仅有168元,普通家庭可能两个月薪水才够买一款游戏。

但当时国内毕竟和发达国家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实际上在欧美这种发达地区游戏还会更贵一些,极高的物理成本加上没有定价标准导致厂商可以随意定价,一款游戏上百美元也是很常见的。

有些游戏甚至都卖到了200美元,几乎相当于一台主机的价格。

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其实是线下的物理成本,比方说卡带容量、半导体价格导致的卡带制作费用,另外还有发行商收费、零售商收费以及运费云云。

而后来随着技术革新,光盘等更为廉价的介质开始流行,游戏开发成本得以降低,游戏也开始逐步降价。

后续的通货膨胀,也让游戏的获利大幅缩水。

(通货膨胀后主流3A游戏价格标准大幅下降)

这些技术本身是为了匹配玩家日益增长的需求,但当时市场竞争压力很大,而且很难像现在这样从内容上与同行拉开差距,于是价格战成了最好的选择,也让游戏售价一度降低至40-60美元。

直到2006年,随着游戏迈入高清化阶段,开发成本又再度提高,游戏才有了60美元这个标准。

巧合的是,尽管随着画面提升成本也在上涨,但恰逢金融危机,游戏能卖出去就不错了,涨价这茬是根本没人敢提。而当时主机厂商间默认的首发60美元定价,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贴合着厂商和玩家的承受能力。

划重点二:3A游戏不赚钱?厂商的谎话只能信一半

为什么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厂商叫嚣着要提高售价了呢?难道3A游戏真的不赚钱了?

厂商的期望主要源于近些年来3A游戏的开发成本逐步提升,已经远远超过14年前定下标准时的水平,如今一款3A大作的成本少则数千万美元,多则几个亿,较当时至少翻了好几倍。

3A所代表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在投入和风险逐年提升的同时,回报反倒显得有些乏力,一款大制作游戏销量在几百万上下,也才刚刚算是“卖的还行”,除去包括员工工资、广告宣发、游戏成本、日常运营等开销后,能不能凑齐下一部作品的开发资金都不好说。

这样也确实让风险达到了不容有失的程度,不光是数年一部大作的厂商,像育碧这样一年多部3A作品的“罐头厂”也是一样,他们这种流程有点像我们多张***互相还款的感觉,一款游戏的销量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导致一连串的损失。

但这只能代表风险更高,并不意味着游戏就真不赚钱了。

首先当然是销量问题,随着PC的普及和主机用户增多,如今一部3A游戏的销量可是要比十几年前多出不少。

厂商们只喜欢告诉你定价14年来,游戏成本翻了几倍,他们举例时只会说看看《GTA5》那两个多亿美元的成本,但却对1亿多份的销量只字不提,就光和用了1亿成本卖出去3000万份的《GTA4》比较,差距也非常的明显。

而一些不那么热门的作品,也已经开始以百万份计数,只要质量过关亏本是绝对不可能的。

加上如今推行的数字版游戏也同样使成本大幅降低,**省去零售商、物流、实体工厂等环节的成本,除了Steam30%的抽成剩下几乎全是自己的。

但是作为商人,游戏厂商也没那么好心让玩家只花费60美元就能玩到游戏的全部,如今的任意一款3A游戏,玩家的投入都绝不止60美元。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DLC环节,很多厂商会把一个完整的游戏拆分成60美元的本体+40美元季票这两个部分,而且“切割本体”这一现象愈发流行,玩家只有花费到100美元左右才能享受到游戏的全貌。

《FF7重制》《MHW》更是直接一刀切开,干脆分章节出售,只是由于质量非常优秀,玩家倒也能够接受。

让玩家防不胜防的还是各式各样的额外付费内容,上百美元的豪华版、传奇版、终极版,打包贩卖周边,游戏里充斥的氪金卖皮肤,赛季通行证之类的内容,让原本60美元的一口价买卖,变成了如今买个“壳”。

厂商宣称的“不赚钱”不过是借当下换代的机会,为降低风险、提高利益这件事儿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罢了。

难道游戏价格上涨至70美元,厂商们就不再拆分本体做DLC?不再大搞氪金内容?游戏的品质真能有什么质的飞跃?

厂商所诉求的“涨价”究竟能给玩家带来什么?我想除了价格压力应该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这10美元带来的改变,恐怕只是让厂商老板们的钱包更鼓一些。

课后总结:

话说回来,究竟什么样的游戏值这10美元的涨价呢?

当标准版定价接近500元,就算是自己再喜欢的一款游戏,想必也会犹豫很久,毕竟大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非死忠粉的情况下,很难去接受这个价位。

《NBA2K21》敢于拿出70美元这个招人骂的价格,主要还是因为他在此类游戏上的垄断,无人可与其竞争就是2K Games的底气。

但在涨价这一问题上,换代、成本、风险都不是厂商试图涨价的理由,如果在内容上没有什么质的飞跃,还是让游戏保持在目前这个价位吧。

毕竟,我也怕再打开《NBA2K21》的属性时,还是显示19的图标。

【编辑:于鱼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