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孤独、无助,抑郁症患者在想什么?这款游戏也许能给你答案
【本文由17173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16年前,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张国荣选择从中国香港文华酒店一跃而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留下了短短五十多字的遗书,哥哥写道:“Depression(抑郁)……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先生,多谢家人,多谢肥姐。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抑郁症到底有多痛苦才会让一个大家眼中“什么都有的人”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
我在steam上发现了一款免费游戏,模拟了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内心体验。
这并不是给抑郁症患者玩的游戏,打开游戏时也有字幕提示:
“如果你正在经历抑郁症或焦虑症,请一定不要玩这个游戏。”
《When the Darkness comes》是Sirhaian独立开发的一款心灵恐怖游戏,玩法类似步行模拟,玩家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都能听到制作者在与你对话。
Sirhaian是《英雄联盟》K/DA女团的特效师。
WTDC(When the Darkness Comes)是他在业余时间开发的独立游戏,他在个人的推特上是这么描述的:
“WTDC是一段对我个人精神领域的探索,如果有人能花时间体验它,我很感激你们。如果这款游戏并不是那么对你的胃口,也感谢你花时间体验。由于这个游戏只是我个人创意的一次表达,我不会再对游戏进行任何形式的更新。”
制作人表示他做这个游戏的初衷是为了让玩家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抑郁症、社交障碍者日常的焦虑感、痛苦与挣扎,体验他们想要积极又不断自我否定的矛盾心理。
既然这款游戏是基于制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所制作的,那么制作者到底是不是抑郁症患者这个我们无从得知,只能从他的游戏里一窥究竟。
游戏一开始,玩家来到一个火炉的房间,隐约能听到钢琴声。
随着人物靠近,弹钢琴的人影会抬头看你,接着你会被传送到一个欢迎界面:
你会听到制作者跟你打招呼,声音略显不自然,一直在调整自己说“Hello”的语调,就像在练习跟人打招呼一样。
在这里制作人会告诉你,“好了,你赢了,你可以离开这个游戏了。”
屏幕上直接提示你按“Alt-F4”就可以退出游戏(然而并不能)。这个游戏一旦开始就不能中途退出,不论看到什么都只能选择玩下去。
接着制作人又非常“好心”地给你弄来了一个门,跟你说“按F开门,不行吗?那试试E?啊啊啊我忘了具体是哪个键可以开门了。”
然后他又给你开了一个新的门,告诉你这一次是可以走出去的。
当我们走出门的时候却看到了熟悉的蓝屏:
制作人表示他只是“皮一下很开心”,接着他开始带你参观这里的房间,希望能得到你的评价:
应该没人会喜欢这里阴暗幽闭的环境吧,但你没得选,只能在“Yes”按下F键。
不善与人交际所以连打招呼都很谨慎,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希望得到玩家的评价,无法接受别人的否定所以选项都是“Yes”。
这些人格特质都属于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会焦虑症、人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
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羞辱或难堪。”(内容引自维基百科“社交恐惧症”)
游戏里出现了很多次类似的“伪选择”,比如在一个房间里,让你练习如何和人搭讪。
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简单的谈话,但是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来说,他们会对谈话者的反应高度敏感,害怕自己被对方审视,自己的提议被拒绝等等,为了规避这类伤害和风险,他们宁可选择减少社交或不社交。
在这个场景里,玩家被要求与对面的女性练习基本的交流,问她周末或者周五有没有空。
你只能按照制作者的意思做选择,就算你内心的真实想法是“Let me out”(让我离开),也没法选,因为抗议的选项根本没有按钮。
这个场景似乎是在呈现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在接受心理医生治疗,被社会训化的过程。开头时制作者有些不自然的问好也印证了这一点。
选择了邀请她之后,她会回复你她没空。
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被拒绝了,但这时候还是只能在”That’s OK.”,和“Maybe next time.”两个选项里选择一个回答,“让我离开”的选项依旧无法选择。
你因为妥协而造成的口是心非,因他人评价而丧失自我价值判断,在这个游戏里被放大了。
游戏里还模拟了社交恐惧症患者出门的情境,只是出门去商城买个东西这么简单的事情,在社恐的人看来,却像是在走一条“荆棘之路”。
昏暗的路上还下着小雨,路上不断有文字出现,”你该多出去走走,别人都这样。“、”他们不会把你怎么样”、“我能听到他们说话”,像这样的心理暗示不断出现在路上。
你遇到的行人纷纷侧目看你,靠近的时候能听到他们在小声BB,是在议论我吗?是在说我坏话吗?不禁让人有了这样的焦虑感。
上一秒你还在客厅看到温暖的炉火,一个少女的黑影在旁边弹着钢琴,琴声悦耳;下一秒你就被丢到黑白的世界里,随时会坠落。
一个具有欺骗性的关卡是”Follow the light“(跟着光走)。在这个关卡里,你来到一个漆黑的房间,走一条独木桥一样的路。
但讽刺的是,在你走过开始的一段后,一开始泛白光的路变成了黑色,而周围的光则变成了会让你掉落的陷阱。
也就是说,制作者认为只有走在黑暗里才是安全的。
通过黑暗之路后,会走过一段有钢琴声的路,能听到一首唯美的小诗。
“I see it...
我看见了它...
This flame without voice...
没有声音的火焰...
This sky without stars...
没有星辰的夜空...
This Kinghom without King...
没有国王的王国...
Can I go there?
我可以去那里吗?
Can I feel it?
我能感受它吗?
I wanna fly away,
我想飞去那里,
And this dream embrace.
在梦中拥抱。
I Can hear her music,
我能听见她的琴声,
So beautiful,So pretty,So unreal.
那么美丽,那么动听,那么梦幻。
Calling to me...
召唤着我...
I slowly move,
我缓缓走去,
Towards this dark light,Hesitating,But proud.
走向这黑光中,犹豫,但自豪着。
I hear whispers,Soft,Tender,
我听见有人在低语,柔和而温柔,
Speaking about kindness,Love and Peace.
说着善良,爱与和平。
And about a Land,Filled with Stars and Happiness.
有一片净土,那里是满天的繁星和欢声笑语。
And I walk... ignoring my Pain, ignoring my Cries.
我走着...无视了痛苦,无视了眼泪。
But my Pain grows. And my Cries. And my Fears.
但我愈加痛苦。泪流不止。恐惧不断。
And soon...
很快...
My vision darkens...
我的眼前一片黑暗...
And my body,goes numb...
而我的身体,逐渐失去知觉……
And my mind,
而我的心,
Shatters.
碎了。”
(翻译来源:B站@雷姆的粉色安全裤)
内容似乎是在暗示旁白的一次“自杀“经历。重度抑郁症患者会有自卑抑郁的倾向,甚至悲观厌世,可能出现自杀的企图或行为。
在前面几个比较黑暗的关卡后,你来到了一个非常平静祥和的房间(可以说是本游戏里让人最感到舒服和温暖的地方了),周围还能听到鸟叫。
接着你来到客厅,要求你找到遥控器,打开电视,但下方却出现一行小字”别这么做“。
仿佛游戏里还存在第二个人格在给你提示。
在玩家第三次回到这个欢迎界面的时候,制作人去接电话的空档,墙上突然变换的文字,似乎也在暗示这个游戏有第二个人存在。
打开了电视之后,屋子开始剧烈晃动,你本能地跑回二楼的安全地点,却发现所谓的”安全“真的只是字面意思而已。
窗外一个核弹爆炸了,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和这个房子一起在无声的爆炸中湮灭了。
这个游戏所模拟的抑郁症患者的感受就是,安全感的破碎。
他们以为安全的场所,可能是安全屋,可能是黑暗中,当他们想要去信任外面的世界,选择相信希望,相信自己能够变好的时候,却一次次地被辜负和欺骗,跟随着光却跌落深渊、留在舒适区却还是不能幸免、努力向他人表达善意得到的却是异类的眼光。
大概这个游戏所做的就是,一次次给你展现他想象中安全的情境,又一次次把这份握在手里的安全感摔碎吧。
虽然这部游戏中有很多压抑、讽刺的设定,却也不乏美好的场景。
游戏中澄净,孤独,又美好的场景。
游戏中不断出现的钢琴声和光源,似乎是制作者内心希望的映射。
制作人到底想通过那些意识流的场景表达什么呢?
他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
制作人自己也不能确定游戏里所有东西是否都有意义。“它们更接近一种宽泛的感觉和概念,而非真实的故事。我也没有痛失所爱的经历,也许我有过几次不得已离开我最亲近的朋友们的经历,算是一种映射吧?“
除了意识流的场景外,游戏里还有很多直接的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绪。
有一个房间里贴满了各种丧丧的句子,就像有人在你耳边絮叨,不断地在给你负面暗示。
这些一丧到底的句子,大概就是制作人对自己内心的“灵魂拷问”吧。
结局了,吗?
游戏里有一个场景,一个女孩坐在秋千上试图向玩家求助,但玩家的行动却被制作者限制了而无法选择去帮她。推测是制作者内心的自救人格,希望得到帮助,但被负面人格所阻拦。
在游戏尾声,玩家还会再遇到是否选择帮助”我“的选择,这一次的选择将会决定结局。
玩家在这里可以选择是否要上吊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选择了结束生命就会强制退出游戏,并且无法再次打开游戏。
选择跟上吊的椅子反方向的电话,选择帮助“我”,就会通向一周目的好结局。
结局的场景是在一开始的钢琴房,房间里有温暖的光线和柔和的琴声。
制作者在墙上写了这么一段话:“这个游戏的意义由你来决定。并不是每件事都有意义,但生命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我们可以决定它的意义。不管我们害怕什么,阻挡我们的是什么,我们依然可以做出选择和改变。”
在游戏一周目结束的场景里,还有一道门,暗示游戏会有二周目。
此外,一周目通关后桌面上会出现一张”lookfurther”的图片和一个文档。
文档里面写着”We are but dust and shadows. – Administrator”(我们是尘埃和影子。)
结尾场景里床上似曾相识的”这是个梦吗?“似乎也在暗示这不是真结局。
制作者的人格分为两个,一个是不断地在求救的自救意识,一个是不断地在否定的自毁意识。
一周目是挣扎与自救,二周目是在求生与求死中做选择,三周目是真结局,但也是最恐怖和阴暗的一个周目,推荐亲自体验,胆小的话可以选择视频通关。
抑郁症一直是大众认知里的一块盲区,很多人不甚了解或有误解,认为抑郁症只是一种情绪,甚至认为他们”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但现实情况是,抑郁症是一种生理疾病,已经影响到人的脑部结构和活动,会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工作以至正常生活。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有那些悲观的想法,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感同身受。
抑郁症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埋下了,你不知道它哪天会爆炸,只能试着把它埋得更深一点,并希望它就此沉默,不再爆发。
这个游戏在发布后,一些游戏主播也直播了这个游戏,引发了评论区很多有相似经历的人的共鸣。
不羡鹤川问冰凉:“很多人因为“人均抑郁”开始嘲讽抑郁情绪及抑郁症。其实我们的内心真的很痛苦,这并不是矫情。”
卡胖驻中国大使:“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得病,只是开始反感社交,讨厌人群,但跟正常人其实没什么两样。现在已经好了半年多,那种可以笑,人生有希望的感觉真的好。”
要说这款游戏本身有什么意义的话,大概也跟制作者说的那样,”游戏本身没有多大意义。“
而游戏之外的意义,可能就在游戏直播结束的时候,弹幕上对制作人的每一句”谢谢你”。
关于抑郁症,恐怖游戏,解谜,第一人称,抑郁症,恐怖游戏,解谜,第一人称,抑郁症,恐怖游戏,解谜,第一人称的新闻
- (2024-12-26) 2024年末最强黑马,居然出自两个俄罗斯大汉之手?
- (2024-11-19) 卖掉了仙剑和轩辕剑后,大宇恐怖新游上架,却被吐槽毫无诚意
- (2024-11-15) Xbox宣布黑曜石第一人称幻想RPG《宣誓》2025年2月18日正式发售
- (2024-11-13) 《寂静岭》制作人新作,从聊斋中获取灵感,被吐槽因穷翻车
- (2024-06-16) 创意和玩法并存!十款好评率超90%的解谜游戏推荐